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和画家,坎坷曲折的经历和半官半隐的生活造就他诗画合一的艺术特征和恬淡静远的意蕴情调。他诗中有画,画添诗意;画中有诗,诗显画意;二者融为一体。王维诗作中展现出的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和谐统一的艺术之美,堪称诗画完美结合的楷模,值得借鉴、仿效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巅峰的唐代,绘画艺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于宋代文豪苏轼提出“诗画一律”艺术构想,唐代才子文士们具有浓厚的兴趣,也投入了旺盛的精力。然而,诗画结合终归是唐人的愿景。在王维的时代,真实的诗画关系仍然是暖昧不定,悬而未决的,无论是在形式上的相互组合映衬还是内容方面的情景交融传递,诗与画都还远远达不到王维式的“诗画一律”所期望的一体化的高度,它们之间的接触只是尝试性的。“诗画一律”,在唐代有其现实的一面,也有其理想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即作者在写文章时,头脑中早已有一定的情境或画面,我们在阅读文章  相似文献   

4.
古诗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优秀的古诗。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不深,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景。因此,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如何才能突破这一难点,提高古诗教学效率,使古诗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题画诗是为画题诗 ,可分为两类。这两类题画诗有不同的题诗方式和发展历程。题画诗是诗人与画家的对话并进而走向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题画诗为诗、画的发展和文艺批评做出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即作者在写文章时。头脑中早已有一定的情境或画面,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只有进入作者描绘的这一睛境或画面,才能将文章读通读懂。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多是跳跃性的,虽字数不多,但容量却特别大,常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小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难度,而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古诗的教学化难为易。在此,以古诗(小儿垂钓》为例,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和西方,历代都有关于诗画优劣的争论。在西方,诗画孰优孰劣,两派各执一端,势均力敌,但在中国传统诗画理论中,"诗优画劣论"一直占绝对优势。从顾恺之最早注意到绘画的缺陷开始,"诗近全能/画有局限"的观念始终盘踞在人们的脑海中,诗画的高下优劣之争出现了"一边倒"的异常局面。邵雍的两首议论诗为我们指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即中国文化的独特模式。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并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诗与画在形式和内蕴上的对比来阐明诗与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将中国的诗画同西方的诗画进行比较性研究来加深我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部分来论述诗画关系:首先,从作品创作的角度而言,诗与画的关系是互补的;再次,从作品接受的角度讲,诗与画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进一步强调对于诗画之意味的领悟,接受者(读者)的特殊性;接着,本文试图对诗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总结,明确它们之间形式上的不同和内蕴上的一致;最后,本文对中国之诗画关系和西方之诗画关系的差异进行论述,在两种不同的文化态度取向中,对诗与画的关系进行更广层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德国18世纪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像群"拉奥孔"为题,比较了诗与画在表现上的不同,探索了诗与画的界限。通过对莱辛的《拉奥孔》成因的分析,对其美学思想的梳理,对其意义及局限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使人们重视此书的价值,并引发进一步的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0.
JEFC教材无时无处不体现语言的交际原则。在课堂要多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框架内进行交际。情境教学的机制在于“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如临其境则感知易,触景生情则认识牢。置景用以造境,造境在求如临其境,如临其境又在于触景生情。触景生情的目的是激发情感,使它从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去作用于英语的教和学。精心设计情境是教学交际化的关键,而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各种教学形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主动走入文本。学生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蔡李萍 《学子》2013,(6):110
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学中要创设各种情境,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那么,怎样创设情境呢?一、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有时比解决问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学教学过程是使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因此,它需要借助于情感、意志等中介来完成,没有情感的"催化",就难以完成这一过程.而人的问题情感又总是在一定情境下激发出来的,良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反之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外界事物反映的冷漠.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后进生的比例增大,转变后进生,防止厌学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而又艰巨的任务.对数学学习绝对无能的后进生是不存在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指出的,"在恰当的教学下,每个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教师要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一、画面呈现,有"想"而读苏教版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联系密切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课件,适时运用插图配合朗读,能吸引学生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学,心情放松地学,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的最终目的,而情境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一、创设情境教学的作用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快乐,心情放松,从而学到技能,得到锻炼,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在情境教学中,用较好的方法达到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通过声画结合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数学课,下面从听课中的教学片段谈起。这是一节三年级的《认识乘法》课,执教老师在上课伊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生1:我发现这真好玩!有好多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  相似文献   

18.
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凝注在短短几十个字中,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给古诗鉴赏留下了充分的再创造余地,深受大家喜爱。但由于古诗的形体制约,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理解 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回避并自发追求的一种自然睛趣。数学理解以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和丰富联系为本质,以生成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以重新组织为形成机制,以自主活动为形成条件,是继“问题解决”之后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界所关注的又一中心话题。问题情境作为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是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推动着学习者不断深入地理解。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创设一个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深入地思考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意识与行动都依赖情感的参与,而情境教学正是通过形象逼真的内容、扣人心弦的场面、身临其境的意境,叩开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