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中,当形状和色彩组成的样式被看成是“形象”(即看成是表现某种内容的形象)的时候,便产生了艺术创造,或者艺术想象;正是凭借着这种天赋,艺术家才创造出了形象。而当一个画家或者雕塑家曾经运用千百种不同的设计方式去再现人的头部,躯干时,自然并没有赋予它一种专供人们对它进行复制的特殊样式。在艺术家们设计的千百种不同的方式中,我们决不能断言这一种方式就比那一种方式更正确一些,每一个创造者都会从自身的经验中体会这个道理。人们有时把想象力错误地解释为创造一种新颖的题材的能力,按照这一观点,艺术…  相似文献   

2.
昨天的你     
从我们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失败之后自己起来。爱与被爱。泪水和微笑。我们在过去体验到的欢乐与痛苦促成了今天的我们。从婴孩时期开始,我们的头脑就下意识地记录童年时的爱慕、激情、痛苦和欢乐。当你还是一个很小的孩子的时候,就可能有人说你不够好,或是说你应该更像你的兄弟、姐妹或者邻居家的孩子。无论这种评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疑地都会伤害你,当这些话来自你的父母时更是如此,会给你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尝试取悦他人是徒然的。寻求控制。害怕被人抛弃。寻找赞同。所有这一切与人们、与我们所置身的世界打交道的方法,会在我们…  相似文献   

3.
王蒙的小说创作,不为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所囿,在探索求新的道路上,他始终“坚信艺术的直觉、艺术的感觉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推崇艺术直觉,并不时把自己对现实的直觉感受,直接贯注在他所塑造的人物身上,籍以唤起读者的共鸣,产生一种具体而特定的直觉美感。并从这种直觉美感中,引起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 一 在感觉世界中显示真实美 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显示真实的美”。黑格尔则干脆说:“美与真是一回事”。当然,他所表述的那种与“美”等同的“真”,是一种获得了美学价值的艺术真实,这正如他继续阐述的那样:“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在正确的形式里。”是的,只有那种“放在正确的形式里”的“真”,才具有美的特质。 小说显示真实美,有多种途径和形式,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新,是没有止境的。王蒙说:“我对写作从来就主张二元论,或者多元论,就是能多试验不同的形式。作为一种艺术上的探索,争取各式各样的读者。”通过作者的艺术直觉,着重从人物的感觉描写中再现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4.
写作者以语言为工具,当它面对审美体验时,所要表现和追求的是“真意”和“深情”,它们之间的不对应,就自然导致了“言不尽意”,“不可言传”的语言痛苦。艺术在于创造,写作在于创造,就在于突破语言这种困境,使之从“痛苦”到“艺术”。以有限手段达到无限运用。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以往的艺术评论中,往往只是把艺术家的作品当作研究的重点,很少或根本不把读者当作考察的对象,在强调艺术家对艺术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却忽略了欣赏活动对创作的积极影响,这种研究之所以在解释某些艺术现象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在于割断了创作与欣赏,欣赏者与艺术家之间的血肉联系,离开了艺术发展的真实情况。 作为创造美的形式的艺术创作没有能将其形式传达给美的接受者,或者欣赏者拒绝接受,那么艺术活动的过程并没有完成,就象教师授课一样,教师要想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学  相似文献   

6.
阿夏 《新作文》2013,(Z2):60-64
评委点评:慢慢成长,人会发现,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小欢乐加大悲伤。每一段友情或者其他感情的最初,都是欢乐的,相处则是欢乐与悲伤叠加。但是友情的最后结局,往往是"散开的筵席",这就是大悲伤。也因为有悲伤,所以才格外铭心刻骨;而因为有悲伤,所以也就有了回忆,有了故事。本文通篇都是在回忆,我们能由此串起沈季和阿曼姑娘由相识、相处到分离的全过程的一个个画面,如果连到一起播放,  相似文献   

7.
真正的高贵     
在平静的海平面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航员。 但如果只有阳光而没有阴影,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就不是完整的人生。就拿最幸福的人来说吧——他的幸福是一团纠结的纱线。痛苦和幸福轮番而至,让我们悲喜交集,甚至死亡都让人生更为可爱。人们在生命的严肃时刻,在悲伤与丧亲的阴影下,才最接近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一种元素──论痛苦冯远征在人生繁杂的表象背后是一条悲伤与欢乐交织的运动曲线,痛苦与幸福则是攀结在这条曲线上的一对孪生姐妹。智慧的人们从来不会忘情地沉醉于欢乐之中,而是紧紧抓住欢乐的间歇,做好迎接苦痛的准备。因为他们深知:人间有多少痛苦,便有多少...  相似文献   

9.
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乃是人们内心隐秘的回响.雨果认为:“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好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列夫·托尔斯泰断言:“艺术的主要目的——如果有艺术并且有艺术目的的话——就在于显示、说出人类灵魂的真理.说出用普通的语言不可能说出的这些秘密.艺术就是从这中间产生的.艺术是显微镜,它引导艺术家去窥测自己心灵的秘密、并把人所共有的秘密揭示给人们.”  相似文献   

10.
我与他对话     
“作为一代巨人 ,你有什么感受 ?”“我的感受就是没感受 ,要真正成为巨人 ,就要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感受。”“例如 ?”“自卑、高兴、痛苦、欢乐、自喜、空虚、自由、沉闷。”“没有了这些感受 ,你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 ?”“除了花七八个小时 ,或者十一二个小时在我的研究上 ,其余的时间和你们一样 ,但其中并不包括赌博。”“你对你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看法 ?”“这应该问你自己。我说过 ,我把这些不必要的感受已经抛弃。”“你认为什么才叫有必要的感受 ?”“感受物与物之间的存在与关系 ,空间的大小 ,时间的移动。”“你发现了许多对于人类有…  相似文献   

11.
戴本刚 《师道》2006,(4):5-6
艺术家是世界上的另一类英雄,他们以自己的痛苦给人们带来欢乐,他们将眼泪化成了珍珠。这些正直与真诚的艺术大师的人生经历,教人们懂得何谓真正意义上的生与死,他们属于那些因心灵而伟大的人。何谓英雄?罗曼·罗兰作了最好的诠释:“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令人痛心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时代,很多人已不再相信“英雄精神”!今天,让我们从一些艺术家的传记中重温那久违的心灵震撼。安徒生:“人生是最美的童话。”从苦难中挣扎着走过来的安徒生,心底里一直蕴藏着一些美丽动人的东西,在“做…  相似文献   

12.
我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上的旅行、发现和创造。观察、思索、谈论、感受生活的欢乐,并为所创造的一切而自豪;为人们创造美和欢乐.并在这种创造活动中获得幸福;赞赏大自然、音乐和艺术的美.并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为生命高歌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颤抖?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羽翅与红嘴,生命的舞蹈与欢歌———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聆听这生命的欢歌、不能感受这生活的韵律,而偏偏要频频地选择那些自伤、自残、自杀的残酷行为,制造那些令人扼腕、流泪的黑色事件呢?!生命———本该是人类社会最美妙、最精彩、也最生动活泼的“元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重我们自己,都应该是存…  相似文献   

14.
感受与写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在我们的作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感受” ,是指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过程中所得到的影响或所获得的体会。我们在作文中 ,如果真正有了自己的感受 ,我们的作文就不会重复别人 ,就不会枯燥无味 ,我们就会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首先 ,感受是作文的开端。福楼拜说过 :“写好 ,同时就是感受好、想好和说好。”意思是说 ,写好作文 ,第一步是感受 ;其次才是想 ,即构思作文结构 ;最后是说 ,即把作文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果对周围的人、事、物、景没有一种深刻的感受 ,就不会有写作文的想…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日常审美经验中常常能够发现审美可以引起悲伤,而且不需要转化为愉悦,悲伤本身就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种在审美中所激发的悲伤,首先是非功利性的,不是具体的肉身痛苦,不源自对象以其实存对我们生命的伤害;其次这种悲伤是纯粹的,是凭借我们内心的感受而直接发生的,无目的性,非概念性,无关乎价值判断;这种悲伤也具有一种绝对性,它是无缘由的,无条件的,却又是普遍的,甚至具有一种形而上学性。这种无功利的、纯粹的、绝对的悲伤,可以称之为"自由悲伤",从而与康德推导出的"自由愉悦"相对。审美有两种样态,一种追寻自由愉悦,一种追寻自由悲伤,前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精神的解放,体验自由,而后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个体心灵的确证与醒悟,回归自我。自由的自我,或许是两种审美的共同归宿。  相似文献   

16.
一、儿童都是艺术家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喜欢涂涂画画,即使在穷乡僻壤里没有纸、笔、颜料的孩子也会用一粒石子、一块小砖头或者一小段树枝,在墙壁、路面、沙滩上绘出自己心中的独白、欢乐或忧伤.儿童的艺术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儿童画一棵小树、一只小鸟,画太阳、月亮……他们不受功利目的的支配,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愿望或情感.儿童画稚拙、天真,然而在这种稚拙、天真中,却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清新、真实、活泼和自由.正因为如此,儿童的绘画不仅打动着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心灵,而且也打动了许多艺术家的心扉.艺术大师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等人都曾研究过儿童的绘画,并对儿童绘画的表现手法作了不同程度的借鉴.只要把毕加索的许多绘画与儿童的绘画作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是极为相似的.目前,许多国家建立了儿童艺术博物馆,广泛地收藏儿童的艺术作品.儿童的艺术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内涵吸引着人们.  相似文献   

17.
散文菁华     
我忽然有一个念头,我们也许可以给艺术下一个定义:艺术是对生活热情的表达、满足与遵循。这可以适用于人们创造的任何艺术形式。因为在这种创造性的时刻,无论其写出的是一个伟大剧本,或是在一块木头上雕刻一簇花叶,艺术家总是因为极其欣赏周围世界的某些景象而受到了感动与启发。艺术家所体验的这种感受,必定比别人更为深刻,由于他具有以可见或可听的形式,记录这种稀有感情的力量——我们不知道这种力量从何而来——从而加强并延长了他的感受。艺术,在某种程度而言,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里。即使是农夫在日出的田野,仅仅由于身体健壮,唱出一些…  相似文献   

18.
在袁振国先生看来:“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  相似文献   

19.
赛场人生     
《阳光搜索》2005,(11):63-64
人的一生充满着失败的悲伤痛苦、成功的激情欢乐;运动场上充满着激情与对抗,勇气与力量,成功与失败,泪水与汗水。“人生就像一场比赛”,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被融会到整个人生的体验之中,观众从体育电影中能够体会到体育的精神和刺激,几经挫折、抱负不改的英雄气概、激动人心的荣誉之战,在艰难中奋斗永不妥协的精神,而那些奥运比赛项目也通过大银幕的逼真呈现,带给观众以无限的激情和满足。运动要以人为本,在赛场上更能体会人生。  相似文献   

20.
木心相信“迷信”,信奉“以貌取人”,认为生命轨迹与人生发展在人的外貌特征与行事作风中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寻。他尤其崇尚艺术家之“相”,相信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有着让人称道的外形与肖像。同时,他依据自己初次见到艺术家画像产生的那种难以言表但确实存在的亲近感,果断认为自己“命有文昌”,是艺术家的再次转世。既然“艺术是前世的回忆”,自己就不能辜负艺术对自己的教养,这恐怕也是木心献身艺术而从不后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