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红 《文教资料》2011,(13):28-29
阳泉方言中没有"词根+后缀‘子’"构成的复合词,普通话中的"子"尾词在阳泉话中分化为没有词尾、儿化、重叠、儿化后重叠这四种情况,普通话"子"尾词与阳泉方言这四种情况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随着普通话对方言影响的增加,阳泉城区已出现了一些"子"尾词。  相似文献   

2.
"子"是枣庄方言中常用的词尾.本文从语义、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入手,全面分析了词尾"子"在枣庄方言名词、动词后的使用情况.通过与相应的普通话词汇做初步比较,进一步探究了"子"尾词变化,消失的原因,提出了在方言与普通话迅速融合的今天,亟待进行方言词汇的搜集整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宁波方言中以“头”作词后缀的词数量多而且构成方式多样,这对宁波人学习普通话产生一定不利影响,稍不留意就会出错.通过对宁波话中“头”尾词结构规律的分析以及它与普通话相关词的比较规律的分析,便可利用这些规律来尽量减少这一类语言错误.  相似文献   

4.
商丘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的郑汴片,该方言区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个词尾就是“子”尾。它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别义,可以做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等等的词尾,构成一些新的词语或者赋予已有词语新的意义。文章比较了商丘方言与普通话“子”尾的区别,它们最重要的差别是实际读音的变化,另外在构词上也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5.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6.
湖南湘乡方言的"子"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兰  张睫 《现代语文》2006,(4):87-88
湘乡方言属于湘方言娄邵片,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词,与普通话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子尾词结构特点和语法功能的考察,了解到“子”尾本身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由子尾构成的双音节子尾词作词干,前加修饰成分,是湘乡方言中子尾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运用词组附加在词干上构成新词,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构词方法。东安石期土话中的词组“咑”可从类别、功能及与普通话词的对应三方面进行分析。类别上,“咑”尾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量词词尾;双音节“咑”尾词与普通话词之间有六种对应关系;功能上,“咑”尾不仅是一个构词的后缀,而且它具有附加性的词汇意义及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与湘语词法上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普通话的儿化词丰富而湘语的子尾词较多,岳阳方言属于典型的湘语,因而具备湘语有着丰富子尾词的特点。岳阳方言的子尾词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加子尾构成等3种类型,但它们在当下语言大融合的环境下正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9.
普通话中没有“唧”尾词。涟源市杨家滩镇方言中“唧”尾使用范围广泛,“唧”既可作名词词尾,也可作形容词、数量词、动词、代词、副词等词尾,“唧”尾的作用丰富,有造词、区别词义、表微小暂短、表情、使确数量变为概数量、舒缓词(语)气、标记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临泉方言中“子”尾词较之普通话要丰富得多,本文主要描述了其中一种——指人“子”尾词,重点对指人“子”尾词的构成、特点、语义色彩、文化意蕴和发展趋势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株州市方言属于湘方言长益片,该方言中应用最广泛的词尾是子尾,它主要是用作名词词尾,但也可以用作少数形容词、动词、量词、概数词的词尾。其作用主要有成词、区别词义、改变词性、小称及增强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长海县,地处黄海北部长山群岛,由于远离大陆、交通不便,再加上多数居民是山东移民的后裔,方言分歧较大。虽属胶东音系,但又有许多不同于胶东的特点,因此引起各方面的注意。最近读了厉兵同志的《长海方言的儿化和子尾》(《方言》81年第二期)材料丰富,描写细致,很受启发,但有些问题,还是值得商榷的。大家都知道,儿化词、子尾词的范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是不太一致的。北京的儿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里的句尾“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了”,有用作词尾的,也有用作句尾的。用作词尾的“了”,是动词“实现体”的标记,用作句尾的“了”,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至于“着”,就只有用作词尾,而无用作句尾的。用作词尾的“着”,是动词“进行(或持续)体”的标记。然而,在早期白话文中,以及现代某些方言口语中,不乏“着”作句尾的语言实例。  相似文献   

14.
对丰城话的三个常用词尾"叽、仔、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丰城方言中的"叽"尾有名词化标记和小称标记两大功能,"子"尾是一典型的名词化标记词尾,功能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仔"尾则是一典型的小称标记词尾。作为名词化标记,"叽"尾和"子"尾可附于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根后,改变其语法性质,成为名词。作为小称标记,"叽"尾可附着于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贬称、弱化、随便、小量等附加义;"仔"尾只能附着于名词和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小量等附加义。经考察,"叽、仔、子"尾均可运作于词的层面和短语的层面。  相似文献   

15.
焦作底层方言的“子”尾,是其方言中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现象,与普通话中“子”尾的存在形式差别很大。焦作底层方言中存在着变韵表“子”尾、“儿”化韵表“子”尾、“子”尾的变读以及名词单字无“子”尾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方言中,"子"尾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构形后缀。借用类型学研究的视角,对汉语方言中"子"尾的读音、构词、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进行考察,发现汉语方言中"子"尾虽然在语音形式、构词特征、语法功能以及语义特征彼此略有差异,但它们作为名词词尾标志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同汉语中的某些虚成分一样,是粘附性的虚成分,不仅可以粘附在语素、词上,也可以粘附在短语上。  相似文献   

17.
罗山方言从总体上来说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本文收集了罗山方言中的大量"子"尾词,根据"子"尾词的音节和表意特点对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并和普通话作一些简单对比。然后简要说明"子"尾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态变化,即语法学上所谓“构形法”的手段,在普通话语法中是很不丰富的。但在宿迁方言中,却存在着一些普通话中所没有的构形手段。同时,宿迁方言中词与词的组合,即句法结构方面,与普通话相比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些也都显示了宿迁方言语法的地方特色。壹构形法—附加成分(一)后缀1.“一子”“桌子、椅子”等跟普通话一样,但,在宿迁方言里,后附成分“子”远比普通话用得广泛,普通话中不少不用“子”的名词之后,宿迁方言里都可以用。它们可以分  相似文献   

19.
临猗方言含有丰富的"子"尾词,它的读音、构词形式、语法意义都很独特.本文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及它的发展趋势来阐析临猗方言的"子"尾,以此进一步理解河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子"尾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疆汉语方言含"子"缀词书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方言里语缀“子”和普通话相比要活跃得多,因而新疆汉语方言含“子”缀的词相当发达。本文仅讨论与普通话词形式完全不同的含“子”新疆方言词。这一类词语和普通话差异最大,方言区以外的人很难从形式上理解其意义。我们先逐词诠释词义,再提供正式出版物中的书证,借以展示方言语境下的准确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