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分析】先叙后议就是先叙述具体事实,最后引出结论、揭示题旨的方法。先叙后议,要叙议相联,叙议相生,议从叙出,有感而发,不可离开所叙事件空发议论。先叙后议,叙事是文章的主体,而议论却是点睛之笔,是文章的“结穴”,至关紧要。这类文章,议论往往构成结尾,尾声以结束  相似文献   

2.
<正>【方法指引】夹叙夹议是一种作文方法,非常适合于写作参观记等文体。夹叙夹议就是一边记叙一边议论,记叙和议论穿插进行、有机结合。其中,记叙是主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提炼与升华,是记叙的升华。夹叙夹议的基本形式有三种:1.先议后叙,即议论出现在记叙之前,用于提示、点题;2.先叙后议,即议论出现在记叙之后,用于点睛、总结、深化;3.边叙边议,即一边记叙事实,一边发表对所记叙事实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运用技巧技巧1:先叙后议,顿悟之美。智慧不会多到随处可见、随地都有的程度,智慧需要学习,需要感悟。无论是毛姆的急中生智,还是洛克菲勒的"点滴"思考,抑或我们自己的聪明故事,都可以注入"叙——议"式结构,先讲述故事,再阐发感悟。在记叙文中,这就是详细描述,精要点睛,在议论文中,这就是概括叙述,  相似文献   

4.
<正>记叙文中,叙述、描写是主体,议论是必要手段。在记叙文中,适当的议论是必要的。记叙文的议论一般用在开头和结尾,它不仅能把感性和理性有机融合,而且常常画龙点睛,给人以锦上添花之感。那么,在记叙文中如何运用议论呢?其一,先叙后议。就是在简明的叙述之后有一段议论性文字,紧接  相似文献   

5.
初学习作者,往往对记叙文中的议论感到迷惑。所谓议论,通俗点讲,就是你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好坏、是非发表意见。“这菜真好吃”、“这人真漂亮”、“这事真公道”都是议论。有次宴会,山珍海味、满桌佳肴,一人称赞道:“这菜真是色香味俱佳”。这一议论,使在一旁嘘寒聊天尽兴谈论的同行、朋友不由得转目餐桌,举箸仔细品尝,顿时食欲倍增。可见,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恰当地进行议论,常常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因为它能引起读者联想,激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记叙文段与段之间插一两句议论,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效用。那么,一篇记叙文在什么地方进行议论恰当呢?文无定法,这要看文章的需要,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常见的形式一般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  相似文献   

6.
上一期我们讲了《夹叙夹议的写作要点》。其实",叙"和"议"在作文中的具体运用是非常灵活的。"夹叙夹议"是一种用法,"先叙后议"则又是一种用法。所谓"先叙后议",就是先描写、叙述具体的人和事,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顺理成章地发表议论和感想。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倒过来,变"先叙后议"为"先议后叙"。不过那是下一讲的内容,这一讲的题目是——  相似文献   

7.
<正>师:在前面两首诗词的学习中,我们对诗歌中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之间的关系应该有所了解了。它们主要有哪几种关系呢?生: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说,主要有两种,一是缘情置景,先议论抒情再描写;二是即景生情,先写景再抒情。生:从叙事与描写的关系角度看,也有两种,一是先叙事后描写,在描写的基础上抒情;二是先描写再叙事、抒情。另外还有先叙事再议论揭示主旨,或先议后叙的。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叙议性散文《石钟山记》被誉为“千古名篇”。盛名之下,自然少有人会去怀疑其典范性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却发现这篇外表上看似天衣无缝的文章居然很难侍候,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其叙议结合不紧,全文观点站不住脚。《石钟山记》结尾议论部分的观点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若据此观点推论前文,在考察“石钟山”  相似文献   

9.
如果一篇议论文,只叙不议,则是论据的堆砌;只议不叙,又会流于空洞的说教。优秀的议论文,往往要做到叙议结合,即把叙事与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夹叙夹议"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论证方法。"叙"的是事情,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它要和议论有机地结  相似文献   

10.
在议论文中,叙、议本为一家,具体地说,叙为议之表,议为叙之魂,叙为议蓄势,议为叙增势。无叙而议成为无源之水,无议而叙之精髓得不到发掘。由此可见,在议论文里,叙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很多同学写作文时往往是叙多议少,缺乏对材料的透彻分析,这样议论就显得苍白而无说服力,请看下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一篇议论文中,议论和叙述的关系,就好像红花和绿叶的关系,叙为议陪衬,议为叙点睛,叙为议之表,议为叙之魂,无叙而议成为无源之水,无议而叙则精髓得不到发掘。由此可见,在议论文里,叙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然而,在现实写作中,不少同学要么叙述太多,喧宾夺主,以致文体混杂;要么叙述太少,空洞乏味,致使文章干瘪。那么,如何才能让叙述成为议论文中一支出奇制胜的轻骑兵呢?我们可以做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2.
借故事说理     
×××同学问:《弈喻》与《谈骨气》、《失败是个未知数》,都是有叙有议,借故事来讲道理的文章。你能不能给我们说说三篇文章在这方面的异同? 答:这三篇文章都是有叙有议,借故事来讲道理,而且都是以议论为主。这是它们的相同的地方。但是,这三篇文章借故事来讲道理时,具体论述过程是不相同的。先说《谈骨气》。该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引用孟子的三句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并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我们祖先有“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领起三个故事,从三个角度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三个故事分别照应孟子的三句话,是并列关系。最后用“孟子的这些话”照应全文,转入总结,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提示:这个题目实际上要求大家写一篇先叙后议、旨在阐明自己对生活哲理的感悟的记叙文。要写好这篇文章,一是要注意在叙述事件时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与下文的议论相照应;二是要注意在阐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时,要富有个性,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亲身感受写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一事一议”是中学生学写议论文的一项入门训练,写好“一事一议”类文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为进一步写好议论文打下基础。所谓“一事一议”就是针对某一件事、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事论理,理从事来。依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这类文章的写作模式可作如下构想:一、提出问题——引用材料,提出论点。引用材料简而言之就是“叙”,“叙”是后文议论的基础,议论的对象。“叙”要求概括,有针对性。第一步“叙”的概括性:一般性的记叙文大多有细致的描绘,详尽的叙述,以情动人,以事感人。而“一事一议”类文章的主体是议论,叙述过程不可洋…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二册《弈喻》,是清朝学者钱大昕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议论短文。文章由作者下棋眼高手低的事实引出议论,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文章的第三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可以说,能准确透彻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则整段话的内容也就容易掌握了,而要正确地理解这一句话,就必须先解释清楚句中的每个“是”和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结合课文的特点,教学《卖柑者言》一课,应该怎样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呢?我设想了如下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阶段,可先引导学生释题,“卖柑者言”不应理解为卖柑者的话,而应理解为“言卖柑者”,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同一结构,同一类型,“说”是文言文的一种体裁,这类体裁的文章,有叙有议,叙议结合,有以议开头,以叙殿后;有先起叙  相似文献   

17.
常艳芳 《考试周刊》2013,(25):50-51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除了要论点正确、鲜明外,还要考虑论点的提出方式。引论部分和本论部分做到叙议的有机结合,分两种情况:一是作者先叙述一种社会现象或是某种客观情况,再水到渠成地引出论点;二是先议论某种观点的重要性,提出论点,再叙述事实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8.
<正>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说点道理,以说服他人,为中心服务。一是先说理,后叙述,即文章开头,先就某个话题来发表见解,统领下文所记的人或事。二是边叙述,边说理。记叙人物事件使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议论将其连缀为有机的整体。叙议结合,相得益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三是先叙述,后说理:先集中笔墨,详细地记叙人或事,然后再发表议论,对记叙对象或  相似文献   

19.
写议论文的难点、弱点之一是剖析。由于某些老师和学生对剖析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加上学生缺乏分析能力,在大多数学生的议论文中,出现了论据堆砌、以叙代议的现象,形成了开头加论据及结论的结构。这样,只摆事实,不讲道理,文章干瘪、松散,论据与论点脱节,读者往往只看到事实的表象,削弱了说服力。有好多记叙文总是记叙、议论相结合,如《包身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议论文是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文章,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目的,叙为辅,议为主。一篇议论文,往往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篇幅是议论,而有些学生的议论文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议论文字。本文就这个老大难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从小学三年级起,学生就已经开始练习写记叙文了,对中学生而言,记叙文是一种比较熟练也比较容易掌握的文体。然而,仍然有不少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时候,或叙议并重,平分秋色;或议论过多,喧宾夺主;或叙少议多,本末倒置;或介绍说明,行文粗疏;写着写着,就成了“四不像”了。为了帮助同学们写出规范的记叙文,这里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记叙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