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九歌·河伯》一篇所祀是否为黄河之神 ,楚辞学界尚有争议。这一问题关系到对《九歌》神灵身份及性质的认识。本文从“河伯”在先秦典籍的记载及《九歌·河伯》篇本文的内证证明 ,《河伯》一篇所祭确为黄河之神 ,而非南楚水神。文中对“楚不祀河”而《九歌》却祭黄河之神的矛盾也结合研究界的探讨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伟大诗人屈原《九歌·河伯》这首诗清新宛丽,缠绵悱恻,在《九歌》中,别具一格,是研究屈原思想、创作方法的珍贵资料。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献不足,诗意至今未能得到较为明确具体的解释。游国恩先生就曾痛切地感到,从来释《九歌·河伯》者“皆为模糊影响之谈》,绝无明瞭确切之解。” (《论九歌山川之神》)  相似文献   

3.
屈原《九歌》中的《河伯》和《山鬼》两首诗,都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这本来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提供一把很重要的钥匙。但是,由于近代一些人,根据史籍中记载的西门豹严打“河伯娶妇”的故事①,抓住“河伯娶妇”中的“河伯”,与《九歌》中《河伯》同名,一口咬定《九歌》中的《河伯》,就是写“河伯娶妇”,并由此推断《九歌》都是写“人神恋爱”。所以,我们研究《河伯》和《山鬼》诗之间的关系,先要简略了解“人神恋爱”论。  相似文献   

4.
关于《楚辞·九歌》中为什么会有祭祀楚国境外的黄河之神——河伯的娱神祭歌,历来是一个不解之谜。 笔者生长在《九歌》的采撷之地,工作在屈原晚年放逐的沅湘之间,从大量有关典籍和民间传说中,发现屈原在这一带收集整理的《九歌》中,其所以有祭祀河神的祭歌《河伯》,与沅湘之间居民兴衰的历史密切相关,特将其阐述如后,以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5.
“河伯”与阳侯的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河伯》诗,是《九歌》中最难理解的一首。首先是“河伯”名称中的“河”与“河是黄河专有名称”沾了边。于是,有人根据“先秦的‘河’是黄河专有名称”,断定《九歌》的“河伯”祖籍是黄河流域。因为楚人祭“河伯”,证明楚人来自黄河流域。这样《河伯》诗就被牵扯到楚民族发展史的争论之中。其次,河伯名称又与《史记·滑稽列传》的“河伯娶妇”故事中的“河伯”①,同名同姓,于是又有人据此断定屈原的《河伯》诗,是写“河伯娶  相似文献   

6.
《九歌·河伯》篇,是一篇祭祀黄河之神的乐歌。全诗写河伯与一个同游者,历游黄河上下的经过:他们从黄河下游的九河之处游起,上登昆仑山顶,下观河伯所居之龙宫,再  相似文献   

7.
费康亮 《丹东师专学报》2011,(2):95-103,117
《河伯》是屈原抒情组诗《九歌》中晦涩难解的篇章之一。《河伯》研究由于涉及神话传说、原始宗教、祭祀礼制、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所以众多学者从神话学、宗教学、心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关于《河伯》的祀主和河伯的原型,学术界争论激烈。关于《河伯》的祀主,主要有黄河之神、九河之神、天河之神、江夏之神、楚人水神、江湘之神、湖湘九河之神、楚国大波之神八种观点。关于河伯的原型,主要有猪、白鳍豚、玄冥、鲧、阳侯、部族酋长、种荷人/祖先神七种观点。  相似文献   

8.
研究者多认为《九歌》中的《河伯》因祀河而产生。但其是否源于楚人祀河,却历来有争论。考订文献,楚人至少三次至河或涉河,并由楚"以祀代战"之宗教习惯,结合《左传》"楚人祀河"的记载而推定,楚人每至河必祀河神而求佑护,祀河神时必歌舞以娱之,因而产生了《河伯》。而切盼楚国强盛的屈原,对楚庄王为"问鼎中原"而胜晋祀河,与对蓝田大战楚惨败而失去"问鼎中原"能力之事件,同样刻骨铭心,故在整理《九歌》时特意将胜晋祀河产生的《河伯》,与祭祀蓝田大战楚军士亡灵而产生的《国殇》一同收录。  相似文献   

9.
《国殇》是屈原《九歌》中的第十篇。《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抒情组诗,共十一篇。《九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都是自然的神灵,而本篇所颂的则是人鬼。  相似文献   

10.
《九歌》。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现象,为历来《楚辞》注家重视而不断进行探讨的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九歌》,原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等九章,《礼魂》是前九章的“乱辞”。屈原《国殇》写于楚怀王十七年,是作者后来或后人编入《九歌》的,因而形成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格局,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九歌》是屈原创作的楚国郊祀祭歌。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中国山水文化的神话源头 ,印证《楚辞·九歌》中河伯、山鬼的情侣身份  相似文献   

12.
孙常叙先生在《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一、二期上,发表了《<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个体系——<楚辞九歌>通体系解·事解》之一、之二,对《楚辞·九歌》作了新的解释。对孙先生的解释,我有不同看法,现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来商讨。先说《河伯》篇的错简:今本《河伯》篇共五节,第一节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第二节是:“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第三节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灵何为兮水中?”第四节是:“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相似文献   

13.
《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改编刨作的具有独特体制的祭歌。共11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湘君》、《湘夫人》、《出山》、《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国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每篇各主祀一神,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  相似文献   

14.
《楚辞·九歌》,是一组祭祀的乐歌,计有《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礼魂》等十一篇诗。为什么名为《九歌》,而实有诗十一篇呢?从王逸以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王逸在《楚辞章句》注释《礼魂》第一句诗时说:“言祠祀九神”,好像是说名为《九歌》,是因为祭祀的是九种神祇。但在《九辩序》中又说: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作品,最难读的当数《九歌》。其原因除去字的难解外,还在于:作品中出现的“宾主彼我”之辞难辩;作品的唱法难以确定。如果忽略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作品则难以通读懂。本是一篇解读《河伯》的字。通过解读既订证了作品的唱法,又弄清了具体内容,并对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其中的寄托做了谨慎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九歌》已经能够根据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的差异,并采用情景交融的笔法,以刻画出他们不同的爱情心理。通过对《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三组诗的分析可以看出,《九歌》已经能够因不同的性别视角、人物身份、和地理环境,而对抒情主人公的爱情心理采取不同的描写方式。  相似文献   

17.
《楚辞》中的《九歌》,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是屈原修定的民间祭歌。这一提法,主要来自王逸,《楚辞章句》中为《九歌》所作的题解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词。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宋代朱熹在王逸此说的基础上,断定《九歌》是屈原对“昔楚南郢之邑”的民间祭歌,“颇为更定词,去其泰甚”而成。这样《九歌》就成了“屈原在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定论。①目前,学术界和大中学校教村编者…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屈原的心路历程,屈赋的内容和表现特征,以及相关历史与民俗知识,分析《九歌·河伯》篇的内涵主旨.认为《河伯》不是主祀天河及楚地水神,而是以主祀黄河河神为题,假借一次九河的神游之旅,象征表现出深深的故国之思最终战胜“远逝以自疏”的去国之念的矛盾心态,表现出诗人的爱国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九歌·河伯》保存了美丽动人的上古神话;河伯或即冯夷,潜川殉道而死,是屈原的同调。作品神奇的描写展示作者幻想中与德者同游的和谐场景。建美政于人间、于郢都是作者深刻的政治诉求;美政失败后作者用决心水死以殉祖国的歌唱,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起诗人的崇高形象,奠定了诗歌爱国主义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20.
略说“东皇太一”郭杰在楚辞《九歌》中,《东皇太一》居于十一篇之首。其场面之宏大、气氛之热烈,均为它篇所不及。近代以来,许多学者认为该篇是《九歌》整部乐舞的“迎神曲”,有人甚至提出,整部《九歌》“在理论原则上,被迎送的又非只限于东皇太一不可。”①这虽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