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蕴珊 《科教文汇》2007,(8Z):74-175
歧义丛生、典故迭出、隐喻众多是李商隐诗歌的特色,比较适合作为新批评的语义分析的文本,本文运用新批评的某些方法对他的《无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歧义丛生、典故迭出、隐喻众多是李商隐诗歌的特色,比较适合作为新批评的语义分析的文本.本文运用新批评的某些方法对他的<无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黄琪 《科学文化评论》2011,8(5):114-126
从厚墙角不过几分钟,沿鹅卵石铺就的往下曲拐的老路,就站到双车道的公路旁。这里的车路无红绿灯但有横道线,公共汽车都会停下让人。再次回头,望望高塔上那大钟,过街、进站、钻入火车、缓缓坐下,终于不再看到。一种疲惫的解脱?仅是几秒。更厚沉更挥不去的,是那银色巨块。  相似文献   

4.
张妤 《科教文汇》2008,(8):183-183
英汉诗歌翻译应注意意境的传达,从各个角度,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将不同的文化意境营造体现出来,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本文试从文体中的意象表达来分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三个英译版本。  相似文献   

5.
英汉诗歌翻译应注意意境的传达,从各个角度,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将不同的文化意境营造体现出来,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本文试从文体中的意象表达来分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三个英译版本。  相似文献   

6.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初崛起的新的文艺理论。它和俄国形式主义一样,重视对作品文本的批评,是文本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兰色姆认为玄学派诗歌最能反映新批评的特点。拟利用悖论、反讽等新批评的操作方法来解读约翰.多恩的代表诗作《别离辞.莫悲伤》。  相似文献   

7.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它尤其对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影响。本文概述了新批评的特点及主要理论主张,并运用其理论解读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代表诗人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的代表作《我已故的公爵夫人》(My Last Duchess),以期从新批评的角度对该诗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方幸福 《科教文汇》2008,(8):170-170,176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它尤其对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影响。本文概述了新批评的特点及主要理论主张,并运用其理论解读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代表诗人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曲的代表作《我已故的公爵夫人》(My LastDuchess),以期从新批评的角度对该诗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浮现>是加拿大当代著名学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成名作,她突破性地将诗歌体裁里的许多创作技巧,例如隐喻、悖论等修辞手法运用于文中,使其被广泛地誉为"诗歌性的小说".从该角度做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可以充分展现出作者蕴厚凝炼的文学素养和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徐美娜 《科教文汇》2008,(25):237-237
通过对李商隐的《无题》的写作背景,以及不同译家对本诗的译文相对比,从而探讨了中西方因其文化差异而导致了对诗歌的不同理解,以及同一文化背景下,因其译者对诗歌所感不同,其译文也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1.
孙娟 《科教文汇》2010,(22):50-51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商隐《无题》的上片,再现原诗中的"意美"、"音美",看译者如何"戴着镣铐跳舞",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以"三美"论为指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李运河 《科教文汇》2008,(24):219-219
《重过圣女祠》是李商隐爱情诗中的一首,也是其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这首诗相对于《锦瑟》等难解之作而言,还是比较好懂的,但它的句意的解读、艺术手法的解读、主题的解读还是有一定深度的,特别是它的主题至今仍有争议,如此等等,因此对它的解读仍有不断进行并深入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根据瑞恰兹的语境理论,文词意义的确定是由其语境决定的,语境的不同会造成意义的多重理解。在翻译过程中,随着语境的变化,原文的复义或增多,或减少或变更。本身包含多重复义的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其复义会趋向于减少。本文借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结合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探讨诗歌翻译中由于语境变换导致的复义缺失。  相似文献   

14.
植丹华 《科教文汇》2008,(21):213-213
《文心雕龙·时序》中探讨了文学与社会、政治以及时代的关系,涉及了文学史若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说明了刘勰有一定的文学发展观。他在《时序》篇中还谈到“质文代变”,文质的曲折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袁慧 《科教文汇》2008,(28):250-251
作为科幻经典,爱伦·坡的《汉斯·普法尔历险记》不落以往同类小说的窠臼,具有开创科幻小说之先河的意义。它将科学性与瑰丽的想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以其创新性为之后的科幻小说创作提供了崭新的模式。本文通过探讨小说中情节的跌宕起伏、科学与想象的完美融合、以及它对西方科幻小说的深远影响等方面来彰显坡的这篇科幻小说的永恒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彭欢 《科教文汇》2011,(16):77-78
"张力"在莫里亚克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种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理性与本能的冲突,束缚与自由的矛盾,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苔蕾丝显得尤为独特。在人性的撕裂中,苔蕾丝形象暗含了一种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元的价值指向。本文即以《苔蕾丝·德斯盖鲁》为代表来分析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张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张力在莫里亚克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种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理性与本能的冲突,束缚与自由的矛盾,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苔蕾丝显得尤为独特。在人性的撕裂中,苔蕾丝形象暗含了一种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元的价值指向。本文即以《苔蕾丝·德斯盖鲁》为代表来分析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张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孙晓博 《科教文汇》2013,(13):102-103
1993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查尔斯·伯恩海默例行发表了该学会的第三个十年报告:《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又称《伯恩海默报告》①。该报告引起了学界广泛的讨论,1994年伯恩海默将三位比较文学学者对此报告的不同回应以及另外13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写下的关于比较文学现状与未来的文章和三篇十年报告一书,并为此书写下了《导言:比较的焦虑》(TheAnxietiesofComparison),这篇导言即为笔者解读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顾芸 《科教文汇》2014,(34):113-114
马克·吐温在其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运用了大量的死亡意象。通过这些意象,马克·吐温表达了他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痛恨,希望它能随着死亡逝去。但从另一方面看,死亡又意味着重生,因此,这些死亡意象同时也表达了马克·吐温对新社会、新理想的追求。然而,面对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马克·吐温虽然表达了他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是否能够实现,他对此也陷入了矛盾和迷惘之中。  相似文献   

20.
黄春兰 《大众科技》2009,(6):219-220
有关《红字》的评论文章,主题多以霍桑的写作目的是在于揭露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迫为主。文章通过将霍桑的一生和《红字》一书内容进行比对,发现作者力图通过其作品《红字》隐喻早年与俗世的隔绝,小说中有关清教徒的生活和宗教色彩是作者创作的工具和小说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