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争论有很多,这些争论中许多都涉及到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概念。教育界同行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看法,对笔者也很有启发。这里,想简明扼要地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首先指的就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也有的人将其简单地阐述为“学生发展的基础”或“学生的基础性发展”。我认为,这种认识是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无可置疑的。但是,问题是怎么来确定这种“基础性”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说,究竟哪些东西才是学生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我们如何解读新课改后基础美术教育的基础性呢?笔者试从基础美术教育中的“点”、“线”、“面”三方面来探讨基础美术教育新课改后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3.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同样要体现出“基础性”这一本质特征,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及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础性”与“预备性”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基础教育学业评估中的主要矛盾,二者之间应保持适当的内在张力,顾此失彼均会导致基础教育的失衡。反思当前的基础教育学业评估,过度重视预备选拔的功能,忽视了激励学生成长的基础性价值,直接导致学生的异化。纠正基础教育学业评估过分偏重预备功能的唯一途径就是使学业评估适当向其基础性倾斜,在评估中回归学生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的纲领性文件,它为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与发展方向。《决定》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打好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同时,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  相似文献   

6.
“基础”的变与不变的问题以及怎样保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本认定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变化和进步使基础教育的基础发生变化几乎成为不可避免的事件。走出“变化基础”与“返回基础”的简单选择的策略之一可能是将“时间”之维纳入关于“基础”的思考,根据每一个特定社会化情境进行的基础变化和改造,使基础教育充满不断生长和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基础性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受教育的本质属性。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要求基础教育为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构建一种有差异的基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应致力于构建学校教育与民族社区生活、个体生命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文化自觉与教育自觉的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8.
在强大的应试压力下,历史名校成都石室中学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思想主脉,“传统、基础和创造”并重,致力于发挥“国示”高中的实验性示范功能和归真“打好学生的素质基础”的基础教育本质,在收获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持续了学校发展的强势。[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陈柯 《农村教育》2006,(4):36-37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要依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思想.切实重视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客观分析基础教育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及其原因。冷静思考,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进县域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应站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高度,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切实为每位学生的日后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而宽厚的基础。这一基础可以确认为以“基础学力”为发展基点的“基础教养”。在学生“基础学力”、“基础教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最为基础的核心课程,发挥着非同一般的“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标是:构建体现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充分体现“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高中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基础教育是我国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不仅指其学历层次上的塔基地位,还包括基础教育是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会做人的基础,学会生存的基础等等。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梳理、提炼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人生中心教育论在不断探求教育和人生的关系中确立学校的育人价值,即最高目标是实现美好人生——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在此基础上以“落地生根”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奠定美好的人生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基础教育“十五”期间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件。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一、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切实增强搞好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和《决定》,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特别要从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和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到搞好基础教育是落…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所长裴娣娜教授在《中国基础教育》上发表署名文章《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就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中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1.关于教学的基础性问题。(1)什么是教学基础性?对“基础”、“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加强基础”的不同理解。(2)对教学基础性,当前是应该加强,还是应该批判扬弃?过去过于强调知识、技能,忽视了能力发展,但现在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调学生发展,而忽视了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3)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知识观”是什么,如何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  相似文献   

16.
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基础教育之基础,是幼儿身体发育成长、感知觉以及情感发展、语言和社会适应性以及个性发展的基础。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城市化”倾向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背离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忽视农村学前教育地域特色。农村学前教育回归其基础性、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克服发展落后及幼儿园“小学化”、“城市化”的倾向,不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  相似文献   

17.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09,(8):80-80
杨小微: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集中表现于兴趣、能力、习惯和品格上 杨小微认为,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之中最基础的阶段,基础敦育的“基础性”集中体现于为年轻一代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由于知识更新的加速以及社会结构的急遽改变,一次教育受用终身的时代风景不再,所以基础教育“奠基”之“基”,便集中表现于兴趣、能力、习惯和品格上。  相似文献   

18.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应把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做为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宗旨,树立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基础教育课程观。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确立核心课程、创造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及合作式课程。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需要在终身教育的视域下重新解读,是因为基础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学I习与发展奠基,那么,评价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便需要在人的终身发展这一参照系下渐次展开。建立l这样的评价标准,首先需要我们从基础观、质量观和效益观上加以更新。  相似文献   

20.
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于教育学科的反思与争论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元教育学的发展更加激发了教育学者的学科自觉。基础教育学对于教育学学科尊严拾回、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当教育学学科体系中学前教育学、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发展日臻成熟,面向最具基础性地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研究群体最多的基础教育之“学”长期以来却是缺失的。从知识逻辑、社会需求逻辑和政策逻辑来看,基础教育学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理应有其“合法”地位。基于学科边界和基础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基础教育学是研究基础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价值和影响机制的学科,这也成为基础教育学的学科边界及其内部划分、处理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依据。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追寻基础教育的“变”与“不变”,探寻基础教育的“中国根基”与“世界话语”。为此,应构建具有文化基因和实践基因的基础教育学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学科保障制度。基础教育学的建设将为教育学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从稚嫩走向成熟,需要基础教育研究者的学科自觉以及基础教育实践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