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重”“复”都可作副词,都有“重复、再次”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又有细微差别,各有一些固定搭配,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2.
徐强 《现代语文》2008,(1):127-127
本文对“佚事”“轶事”和“逸事”由于意义相近而通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以为这三个词语都不同程度地与“失”字相关,并都能解释为“散失”义,故能通用。对个别不能通用的情况,本文也特别指出并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和“就”是现代汉语中较活跃的两个限定副词,有时可以通用,但并非对等。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只”的语义指向是单向的,只能后指不能前指;“就”的语义指向是双向的,既能前指也能后指。二、“只”的语义指向范围宽,“就”的语义指向范围窄  相似文献   

4.
尹志远 《初中生》2003,(14):42-42
almost与nearly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几乎”“差不多”,为表程度的副词,但它们在用法上有时略有不同。一、当它们与动词、副词、形容词和名词连用时,以及在肯定句中时常可通用。例如:  相似文献   

5.
郭蕊  王晓光 《语文知识》2006,(10):23-23
在古代汉语中,“惟”‘唯”都可以用作副词、连词、助词,有时还可以通用。但又有所不同。下面试从本义,作副词、连词、助词等方面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6.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7.
历岗 《小学语文》2007,(9):43-43
问:“作”和“做”在使用上常常发生混淆,请问:怎样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答:“作”和“做”同属动词,都有“从事某项活动”或“制作”的意义,用法上存在着部分通用的情况,如“叫做”“当做”“做主”也写作“叫作”“当作”“作主”。但是,“作”和“做”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区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字典家族里住着“练”和“炼”兄弟俩。他们的相貌长得像极了,说话的声音也一模一样。许多人都说他俩是孪生兄弟.连成天跟他们在一起的朋友也常常分不清他俩。仳:如,有时“锻”来找“炼”去打球,却拉走了“练”;好学的“习”来跟“练”一道做功课,又错找了“炼”。  相似文献   

9.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10.
在报刊杂志上我们常常看到“其他”这个词,但有时也看见“其它”,那么二者在用法上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11.
北疆方言特色虚词“带”、“但”书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北疆方言虚词“带”、“但”虽已有学者研究,但一向缺少书证。通过书面材料证明:“带……带……”连用,相当于普通话“边……边……”、“一边……一边……”;有时也会带有场合含义。“带”有时单用,表伴随;有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北疆汉语方言中“但”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大致相当于“如果”、“假使”。北疆方言表假设多说“但”,一般很少说“但是”。多数学者将“但”、“但是”并举并且合称“但(但是)”,这是不合适的。我们认为北疆方言里的“但是”,很可能就是“但使”在方言中的存古。  相似文献   

12.
“大、中、小”和“半比较”是本人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解题方法.在解题时有时只用“大、中、小”,有时只用“半比较”;有时两配合起来使用.下面就具体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陶中银 《学语文》2005,(5):33-33
“通讯”与“通信”这两个词原先是通用的,现在分开使用了。它们的含义不同。学生经常用错。很有区别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15.
"有时"、"有时候"、"有的时候"意义相近,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考察其句法功能和用法上的不同,并结合形式语法和认知语言学、韵律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其使用差异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唯”“惟”二字在现代汉语应用中长期处于混用状态,这种现象在语言中并不多见,它违背了语言的经济性、标准化和信息化原则,因此现代汉语中对“唯”“准”二字的规范势在必行。对“唯”“惟”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二字的本义并不相同,通用也具有一定的条件,从而提出在现代汉语中,除“惟其”、“惟妙惟肖”个别词语外,对其他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惟”与“唯”的异形词,应该考虑合“惟”取“唯”。  相似文献   

17.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18.
[案例]《鸟的天堂》教学片段师:巴金爷爷是怎样写出鸟多的呢?生1(读):“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生2(读):“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时站在树枝上叫,有时飞起来,有时在扑翅膀。”  相似文献   

19.
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有时亦作“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而“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时亦作“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按字面意思来理解,“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着)狼”的意思是为了要打到狼,有时不得不舍弃孩子。仔细想想这句话,颇有点让人不能接受。为了打到一只狼而不惜去冒让一个孩子丢掉性命的危险,这种做法也未免太残忍了,代价...  相似文献   

20.
解析几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解题时苦于烦琐的计算和缺乏思路.文中从“直译”和“转化”两种思想方法入手,对解析几何例题的通性、通法进行探究,得到大多数解析几何问题的通用思路和简化计算的技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