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生活观、生命观、生态观引领课堂生活.是课程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需要,提升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品德与生活》课标的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建构自己有意义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材料,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感受情境,进而以实践体验的过程作为文章素材。  相似文献   

3.
《语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实际”是学生习作过程中表述和交流的对象。习作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热爱生活”,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需要的驱动下“乐于表达”。《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界定“生活”的:“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实践证明,生活越充实,作内容就越丰富,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日一新的习作来。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把家园、校园及村坊街市和社区活动中的感悟和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苦涩,向往和梦幻,用自己的语言,充满激情地真实自然地记录下来,或尽情地倾吐。  相似文献   

4.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联系。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使学生关心科技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要与STS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提高全民索质。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目前研究性学习大多采用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确定课题开展研究。课堂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战场,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课程标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等重要理念的指导下,“生活数学”教学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千方百计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实现“生活数学”教学的理想目标。然而,有的教师由于对《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研究不够、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结果不知不觉地产生了“生活数学”教学的一些隐性错误。本文想撩开“生活数学”教学的面纱,就教学中的不妥之处谈几个案例。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样,学生在习作时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  相似文献   

8.
徐芳 《河北教育》2008,(7):55-59
设计理念: 1.把握生活脉搏。伽利略用“自然界的伟大的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这一经典名言,阐释了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融合。《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加强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的结合”、“坚持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加强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尽可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科学、学习科学”。  相似文献   

10.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与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等内容列入课程总体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走进生活,让数学服务生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1.
宗伟 《教育现代化》2005,(10):50-50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凸现一个“真”字!  相似文献   

12.
本次课程改革将《自然》改为《科学》。过去我们把教学看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就把教学定位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而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转变。”如何在现行的《自然》课程教学中融入课改理念,在《自然》课程中融入《科学课程标准》中贯穿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思想”,这是自然课教师应该自觉思考并亲自实践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通过与文本的交融碰撞,激励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导有目标、激有真情、悟有生活、化有归宿、学有标尺,才能让思想的关芒照亮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一种思想力量的感召下,以一种昂扬健康的人格姿态面对人生。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研究性学习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有效方法,也是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是指学生在教帅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我提高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建“生活需要”式的数学教学氛围,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必然选择,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百分数的应用复习》(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一课的五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这方面的做法与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写作阶段目标中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就给我们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作文教学应如何开放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与文体对话的同时.走向社会.走向大自  相似文献   

17.
叶婷 《学语文》2011,(6):45-46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这一方面。首先便确立“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发展目标,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实际上更加突出了这个目标。在今后的课堂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把握这样的趋势和目标。让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紧密结合。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陆燕燕 《广西教育》2013,(34):39-40
中学生写作往往存在“假”“大”“空”的通病,内容胡编乱造,结构生搬硬套,立意喊喊口号,缺少真情实感、缺少生活气息。针对这种写作和生活“分裂”的现象,写作生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新课改实施后,作文教学特别强调“生活本源”。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教师理应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观察生活,从而思考人生,“以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前半部分“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中写的“美丽的自然之景”、“奇妙的女蛇传说”和“快乐的雪地捕鸟”等内容。不仅学生喜欢读,而且老师也愿意引导学生品析其内容、语言、写作技巧之妙。对于后半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也许是作者对枯燥的书塾生活流露的不满,一直以来不仅学生厌恶,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中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与生活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新课标的设计中努力使儿童能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等等复合因素之中,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