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表达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体”和“式”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 ,在 6 0余万字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具体分析探讨了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功能。指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应同动词本身的词汇义及具体语境中与动词重叠形式相关的连带成分表现出来的意义严格区分开来。语法分析不同于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不能代替语法分析 ,这一原则在分析动词重叠语法意义时同样也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事件表达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状识解。在情状类型的歧义识解中,有界和无界的区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动词“卖”和“买”为例,对上古汉语动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情状识解予以分析,并对影响情状识解的句法因素进行探讨。研究显示,直接宾语的界限、特定类型的补语、副词以及VP在连动式中的位置,都会对动词情状的识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汉语的动词重叠。有关的论述甚多,但基本限于对其构型和表义特点的探讨。而对制约动词重叠的语义、结构,语境因素则揭示不够。笔者认为,语义、结构是决定动词重叠的内在因素,而语境则是影响动词重叠的外在因素,一个动词能否重叠完全取决于这两方面的因素。本文即从语义、结构、语境三方面着手,试图通过对影响动词重叠的内外条件的分析来说明在众多的汉语动词中哪些动词可以重叠,哪些不能重叠,原因何在,意在探求动词重叠与否的规律性,使这方面的研究得以深入。  相似文献   

4.
关于哪些动词能重叠,哪些不能,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一些基本动词的重叠式,他们的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本文将以大家公认的能重叠的单音节动词为例,根据动词重叠的意义及把字句的特点,尝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同一个动词为什么和不同的名词组合时有的可以重叠,有的则不可以,其制约因素是什么?2,能进入把+N+VV的光杆动词一定是重叠的,但并非能重叠的动词一定能进入把字句,那么这其中对名词有什么限制,对名词与动词的组合又有什么要求呢?  相似文献   

5.
动词重叠与句类的语用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讨论动词重叠,多从静态的角度,关注哪些动词可以重叠以及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这里尝试从动态的角度,研究陈述、疑问、祈使等不同的句类对动词重叠的语用制约。  相似文献   

6.
言语的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实际使用的句子总是有语境的、相同的语法形式 ,在不同语境中体现不同的功能。动词能重叠使用是现代汉语的一大特色 ,集构句功能、表意功能于一体。文章试图在分析重叠形式所体现出来的意义与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动词重叠的翻译不可停留在词汇层级上 ,而应以语篇为翻译单位 ,以意义与功能等值为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7.
由于语词存在模糊性,使得包含这种语词的命题也具有模糊性。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模糊命题具有不同的真值,它们可以划分为“极”“很”“比较”和“略微”四个等级,从而表现为相对的精确性。在一定的语境中,同一个模糊命题也可以表现为隶属度为1的绝对的精确性。在一些语境中,同一个精确的命题还可以表现为真值不同的模糊命题。  相似文献   

8.
动词重叠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中 ,一部分动词能重叠 ,另一部分动词则不能重叠。动词能否重叠及重叠方式 ,受语义、语体、时态、句式、功能、结构等几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动词重叠,一些重叠形式如“采采”、“处处”、“言言”、“语语”、“宿宿、信信”等,都不是动词重叠.《诗经》中的表动态状貌持续的重叠合成词,应该和汉魏时期表“持续反复”义的动词重叠有某种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长阳方言属西南官话。长阳方言没有表短时和尝试的动词重叠“VV”和“V一V”,因为动词重叠式“VV”在该方言中用以构成表持续状态的“VV生”格式。长阳方言中,动词的AABB式重叠全为无基式重叠。  相似文献   

11.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同一个动词加上不同的修饰语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语义。同时,各种不同的语义也可以用意义非常具体的动词来表达。这类词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语义包容性,即动词本身除了基本语义外,还兼有某些附加语义。这一现象在语义学中称为“词化”。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善于选用该类词语,能使作品或译作的语言更准确、形象、生动、传神。《红楼梦》的英译者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说道”两字时,突破原文的字面制约,采用了120多个不同的译法,创造性地挖掘了动词的词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词汇意义、结构及意义、历史来源、语境制约意义四个方面来研究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玩”作为泛义动词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 ,其词义和用法都相当丰富 ,但它并不是万能动词 ;它可以连带宾语、补语 ,“玩”和它的连带成分可以构成短语或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 ,“玩”可以带“着”“了”“过” ;徐州方言“玩”的泛义性质也可以在历代作品中找到它引申的痕迹 ;词汇成分、语句、结构对“玩”的具体意义都会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动词的重叠不是重叠动词。动词的重叠是语的重叠,重叠动词是词形的变化形式。动词的重叠在《水》中有四类。一、AA 类(A 代表原动词)*①倘有不然,难以相见,保重保重。(4·52,间隔号前后数字分别表示中华版的卷数和页数)②问时,你只说有个官人请讲话,商议些事务,专等专等。(10.119)“保重保重”“专等专等”分别等于“保重,保重”“专等,专等”,它们是一个动词(如“保重”)或者是一个动词性词组(如“专等”)重复出现两次,构成一个联合谓语,故是语的重复,而不是词形的变化形式。从语义上看,动词的重叠与重叠动词一样都有附加意义。《水》“AA 类”的动词重叠共出现4例,这4例都表示动作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们认为 ,“自己”句法职能的复杂性主要与“自己”的语义指向和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系。或者再具体些 ,与语义的某些限定有关系。本文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入手 ,分析“自己”的语义指向。具体操作起来可以有各种方法 ,我们认为 ,决定“自己”语义指向的根本因素是动词的语义特征 :语境制约“自己”的语义指向 ;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自己”的语义指向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动词的语义特征看作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的过程、参与者和语境构成的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的话 ,那么 ,“自己”可能蕴含一种显性语义指向 ,也可能蕴含两种潜性语义指向。本文分别考察了“自己”呈现两种语义指向时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湘语邵阳话中,动词“VXVX”式重叠中的X,既可以是持续体标记,也可以是完成体标记,“VXVX”式重叠既有原生重叠,也有由句法结构和话语反复等演变而来的次生重叠,这在汉语方言中是颇有特色的。通过将湖南方言动词“VXVX”式重叠与别的汉语方言进行比较,可以提出一条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的蕴含共性:在某种汉语方言中,如果存在由完成体标记X构成的“VXVX”式动词重叠,则肯定存在由持续体标记X构成的“VXVX”式动词重叠。  相似文献   

16.
荔浦方言的"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荔浦方言中,“着”的语义和用法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它主要用作完成体标记,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同时,“着”又可表“经历”义。在同一个上下语境中,“着”的语法意义有时难以分清,可以作多种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布依语动词重叠及其表达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侗台语族语言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动词重叠的现象。在一些语言中,动词重叠用得多一些,如壮语。布依语、仫佬语。一些语言则不太普遍,如在傣语、水语中,仅偶尔可以用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单音节动词构成AABB的双音重叠式,表示动作的反复。在侗语中,绝大多数动词不能重叠,只有一些行为、动作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单音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的“不经心”。在他央语支语言中也只有少数动词能重叠使用。从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及其表达功能来看,侗台语族语言的动词重叠显然是汉语影响所致。在一些侗台语中,发现有“V了V”、“V—V”…  相似文献   

18.
1.何谓“虚动词十事件宾语”结构在日常的英语语言交流中,根据不同的语境,人们常常采用一个含义非常笼统的及物动词代替一个不及物动词,将不及物动词名词化,作其宾语。在这种结构里,充当谓语动词的have,take,do,make,give 等的原有词义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谓语部分的主要语义落在宾语上;翻译时,大部分谓语动词的语义不需译出。因此 haye,take,do,make,give等被称为虚动词(empty verb)。充当虚动词宾语的名词绝大多数由表示事件、行为的不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词话》中带“儿”尾现象十分常见,尤其是动词重叠后“儿”尾现象更见特色。本文分析了十三种形式,有单音节的动词重叠,也有双音节的动词重叠,还有双音节和单音节结合的动词重叠,其中尤以单音节的数量为多,形式也多种多样,而且更具特点;动词重叠带“儿”尾的语法作用,与一般动词重叠的语法作用也有差别,即前者没有带宾语的,而后者带宾语常用。  相似文献   

20.
焦点是一个语用问题,句子中的焦点通常要受到语境的制约。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焦点分布会有所不同;而且因语境不同,其焦点数量也有所不同———或为零,或为一或一个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