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鲜月莹 《学语文》2004,(11):18-19
身处自然里,人会觉得自己就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一阵风,一片叶;静听风的低吟,静听鸟的欢唱;感受着四周这生命的绿,感受着心脏“怦怦”地跳动。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早就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然而问题在于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握不住思维训练的尺度,思维训练缺乏层次性。  相似文献   

3.
杨芳迪 《学语文》2004,(11):20-21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审美习惯各不相同,审美个体之间的美感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美是相对的,可变的,流动的。然而,美又有绝对的一面。在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的人,在特定环境中,由于共同的社会实践,产生一种公认的美,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生活中某种真理。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珠子——读《飞蛾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下子来了清秋的寒冷。太阳不知带着夏天去了哪里,只有飒飒的秋风像纷扬的飞絮散落在阅读的世界里。关起门来,在一个人的房间,读《飞蛾之死》。  相似文献   

5.
《想起梵高》是一篇贴在“明日论坛”上的网文,我一贯对网文多有挑剔,但对这篇杰作,却不得不被其所吸引、所感染,因而不得不产生共鸣,并为之称美。“愤怒出诗人。”是的,中国的历史制造了太多的“愤怒”,因而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文人墨客,自不必例说。而《想起梵高》一文则告诉我们,是“孤独”造就了梵高。文中说,梵高与十九世纪法国重在表现客观真实的印象派画家格格不入,而是力图用色彩来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精神与意识,因而,他被朋友、亲人、爱人所抛弃和鄙视,但他仍然执着地爱着自己,爱着生活,爱着他身边的人。那些被虚伪的世界禁锢了思想…  相似文献   

6.
黎开仁 《语文知识》2003,(10):14-14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职教材《实用社交》中有篇演讲稿,是根据秦市义老师对贫困山区村民演讲的录音整理成篇的,这就是《为了咱的娃》。秦市义作为山西临汾地区教委督学,从1980年起甘愿放弃城市生活,数年间在贫困山区奔走数万公里,在田间、地头、村口演讲数千场,被誉为“当代武训”。  相似文献   

7.
8.
9.
在美国亚平利桑那州一个叫切尼格乐斯的镇上,发生了一起未遂的银行抢劫案。 案发当时,懵懂无知的五岁小男孩乔治正巧和妈妈露西也在这家银行里,而且刚好离那个劫匪最近。劫匪上前一把打掉小乔治手里的玩具太空人,像抓猴子一样把他抓到胸前,用一只长枪顶住了小乔治的脑袋。  相似文献   

10.
彭晓峰 《学语文》2004,(11):9-10
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似的语言,套子似的生活——契诃夫在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刻画了一个找不到自我,只看得到规则、牢笼的可怜的形象——别里科夫。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不跳出套子,挣脱规则的束缚,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11.
邹林 《学语文》2004,(11):28-29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在《宝玉挨打》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忧”,更是堪称一绝。宝玉挨打之后。第一个去探伤的是薛宝钗。她手里托着药丸。进门就对宝玉的丫鬟交代了药丸的用法。单从这点看,宝钗的细心周到、体贴入微便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月7日 晴 读《格列佛游记》,你会在奇幻的王国中遨游,并被带入一个神奇世界。这本书用讽刺的笔调,夸张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畸形与变态,启迪我们要拒绝贪婪,反对欺骗。  相似文献   

13.
李红霞 《学语文》2004,(11):26-27
初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就被它灵活的笔法,丰富的内涵所打动,文章以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向我们着重介绍了“重复与变化”对艺术的至关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昙花,原产于美洲墨西哥,常绿灌木,花大,白色,多在夜间开放,开花时间极短,一般3—4小时内便完成从绽放到凋谢的全过程。因而,人们往往用“昙花一现”来比喻稀有事物或显赫人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相似文献   

15.
美洲豹是力量和速度的象征,上帝赋予它非凡的狩猎能力,在这方面它甚至比号称百兽之王的狮子更为优秀,它是当之无愧的“草原杀手”。当然了,即使如此优秀的猎手,也无法做到一击即中;也就是说,美洲豹也有失手的时候,而且像所有具有捕猎能力的动物一样,它失手的时候比成功的时候要多。这本是很平常的事,但在美洲豹的眼里,却成了生·死·优·关·的大事。如果它连续七次出击未能成功,它就可能死掉;死亡的具体原因,除了体力上的消耗,更重要的是心灵所受的打击,是巨大的沮丧与失落!可以说,美洲豹是被自己“气”死的。可以想象,连续七次未能捕获猎…  相似文献   

16.
姜莉 《教育文汇》2004,(1):46-47
尽管塑造过一个神采飞扬、流丽华美的艺术世界,李叔同却以自我认同的方式洗尽铅华终老空门。虽然他的选择让有些人费解,但他那“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人生路,他那高蹈余裕的艺术风格和沉静孤高的大师风范,直至今日,依然卓尔不群,芳香四溢。  相似文献   

17.
张心科 《语文知识》2003,(10):35-36
1928年9月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来到苏联参加列夫·托尔斯泰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这块神秘的国土上旅行的14天里,他看到到处是高涨的革命激情和无序的狂躁,这让他充满了困惑和疑虑。但他来到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墓地时,见到的是世外桃源般的质朴和宁静,这令他深深地震撼和敬仰,《世间最美的坟墓》就写于此时。本文拟从理趣美、意境美、构思美、语言美几个方面对这篇美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岳金春 《中国德育》2006,1(12):87-88
丰厚的阅读经历是道德成长的重要支撑。“品德与品书”栏目意图通过经典导读、学术书评、新书推介、读后感等形式,提示一条更宽广、更有趣味和挑战性的“回家”之路,同时也希望这个栏目能成为“我和你”心灵互动、经验分享、共同前行的生命舞台。  相似文献   

19.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3,(10):39-40
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语词浅白,形象自然,是一首凝聚着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20.
被一阵风、被一抹笑、被一个眼神、被一句歌词,被许许多多细小而真实的事物触动过。那一瞬间,仿佛真的明白了什么.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是一份相对忘言的感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