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跨学科考生报考体育类研究生比例不断攀升,跨学科背景的学生带来的是利弊相接。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报考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考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体育类研究生的跨考生有33.24%为跨考,38.84%跨学生考生对原专业不满意等。跨学科考生具有能够促进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满足体育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等优势,但跨考生报考时易出现不理性因素。通过现状调查以期为考生的报考选择及体育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黑龙江省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切入点,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需要,培养过程中存在体育专项基本技能和体育基础理论缺乏、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单一导师制不利于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优势难以发挥等问题。提出多样化教学方式,实行双导师制,建立跨学科导师团队,优化跨学科课程设置,改革招生制度,制订跨学科培养方案等解决对策。为进一步优化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提出相应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属于高层次专门性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我国教育创新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类研究生培养无疑对体育事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四川省体育类研究生培养在层次、结构、形式及培养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必须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与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的复杂多样要求研究生教育培养在层次、类别和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应根据发展需要改革我省体育类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跨学科专业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途径与措施进行初步探索.根据目前发展现状与问题,结合各国大学跨学科培养人才的实践经验,给出跨学科专业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体育类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结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研究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应该正视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文针对目前体育类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教育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期引起教学双方的重视,更好地去发展此类教育。  相似文献   

6.
韩丁 《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113-119
运用文献综述、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概述了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类研究生专业结构的学位制度背景,分析了体育类研究生专业的形式、布局、科类、地区和层次结构的状况,提出了体育类博硕士专业目录的分层化、体育类博士专业授权的迁移化和体育类硕士专业形式的多元化等专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11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近五年发表论文的数量、使用的研究方法、发表的期刊级别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科研创新的实际能力。研究指出了体育学类硕士研究生在科研创新及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设立的背景出发,探讨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可行性,并就实施双导师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新生的全日制体育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理论借鉴,从而培养出符合国家培养目的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学历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恒  马艳红 《体育科技》2013,34(4):95-98
在当前就业背景下,体育研究生就业困难重重。为帮助体育类研究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就业心态,把握就业过程中的利弊,对辽宁省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心态现状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四方面,对于如何帮助体育类硕士研究生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促进成功就业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体育类项目的教学、训练能力是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其职业素质能力中尤为关键的能力之一。目前状况是,一方面研究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不到理想的合格人才。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质问题是导致体育院校研究生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提高体育院校研究生职业素质的途径可以通过科学树立职业理想,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科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