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雷提出了"神似"的翻译理论,丰富了中国译论。历年来,他的"神似"说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探讨傅雷"神似"说形成的渊源和原因,继而讨论"神似"与"形似"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傅雷"神似"说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中国传统文化,傅雷自身的美学背景,以及中国的语言风格。另外本文发现,傅雷的"神似"并非只追求"神似",而是将"神"与"形"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译论以其深远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译界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影响深远的翻译思想与西方翻译家不谋而合。然而,就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关注方面而言,中国传统译论则稍为逊色。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的目的,使译者与译文的地位凸显,对中国的传统译论既一脉相承,更有超越之处。将傅雷的“神似”说及钱钟书的“化境”论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探究译者地位的提升和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进而探讨译者由“媒婆”向“千面人”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拟从思维逻辑角度探讨傅雷提出的“神似”翻译理论,借用中国哲学中有关言、意名题,形、神命题和中庸之道来阐释“神似”理论,找出其哲学理据,并认为傅雷的神似论符合哲学思辩规律,为后期的翻译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詹小毅  李京 《海外英语》2013,(1):157-158,161
傅雷的神似论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次将中国的传统美学和中国的翻译理论相融合。然而大家看到其理论突出贡献的同时,却未注意到神似论的不具体、不实用等方面存在的小问题。其实,神似论就是美的一个再现的过程。该文立足于此,从中西美学的角度出发,再读傅雷的神似论。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描述了神似论的审美思维过程。得出了神似论可以量化分析译本的四个美学层次。然后探讨了审美再现和移植过程。得出了,我们可以用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策略去实现美的移植和再现。总之,在美学的视角下啊,神似论神韵十足。  相似文献   

5.
本拟从思维逻辑角度探讨傅雷提出的“神似”翻译理论,借用中国哲学中有关言、意名题,形、神命题和中庸之道来阐释“神似”理论,找出其哲学理据,并认为傅雷的神似论符合哲学思辩规律,为后期的翻译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傅雷在翻译文学领域内著述颇丰,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构建了独特的译论体系,这与他在艺术领域内的精深造诣密不可分。本文以傅雷的绘画理论为着眼点,从创作者的个人素养、神似说以及均衡观念三个层面探讨其画论与译论的相通之处,分析其画论对译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信达雅"是我国影响最深的翻译原则,它也是检验翻译实践的准绳。"信"指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感情、意义和风格;"达",指译文能明白晓畅地表达原文的内容;"雅"要求译文使用规范的语言,有文采。半个多世纪之后,傅雷提出的"神似"说及"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等翻译观点赋予了"信达雅"更深刻的内涵,使这一言简意赅的"三字说"更加具体丰富;在翻译实践上,傅雷的众多译作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实现了"神似"的效果。本文将傅译《老实人》与伏尔泰原文进行对比,将傅译本与沈昉译本进行比较,从"信达雅"角度来欣赏傅雷高屋建瓴的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8.
奈达的"功能对等"和中国传统的"神化说"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理论,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中国广为传播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和中国传统"神化说"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能为中国翻译理论家们所接受。中国的翻译理论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学习西方翻译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9.
傅雷先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留下十分宝贵的遗产 ,其译本文辞优美 ,词语朴质 ,流畅晓达 ,典雅传神。傅雷先生在翻译上倡导“神似神韵”说并以大量优秀译作实践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以来,equivalent/equivalence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概念,其意义为"相当""配当""对当""相似",中国一些译论家将其误读和误译成"对等",一些翻译理论家将"对等翻译"描述为翻译的理想。"对等翻译"又被推衍成"等值翻译"和"等效翻译"。"对等翻译"或"等值翻译""等效翻译"作为翻译理想受到中国译论大师批评,认为它违背了翻译本质,是不可实现的理想——幻想和空想。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对傅雷的"神似"说还缺乏足够的关注,认识上也存在偏差。文章考察了傅雷有关翻译的论述,着重探析"神似"说的内涵、"神似"说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及"神似"说的理论意义。结果发现:傅雷的翻译思想以"神似"为主线,以艺术修养为根本,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渊博的常识为基础,揭示了翻译作为暴力工具和抵抗工具的两面性,对翻译研究的诸方面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对傅雷的"神似"说还缺乏足够的关注,认识上也存在偏差。文章考察了傅雷有关翻译的论述,着重探析"神似"说的内涵、"神似"说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及"神似"说的理论意义。结果发现:傅雷的翻译思想以"神似"为主线,以艺术修养为根本,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渊博的常识为基础,揭示了翻译作为暴力工具和抵抗工具的两面性,对翻译研究的诸方面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是否一致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所以称为"读者同等反应论"。该理论主要是运用于《圣经》的翻译。而在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异质同构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译者个人因素的差别,这一理论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论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翻译界便将艺术界的术语"形似"和"神似"借来作为翻译的两个标准。20世纪60年代,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此后,神似派和形似派展开了一场"激战"。"形"和"神"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两者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在翻译中,特别是文学翻译中,只有把形似和神似结合起来,译文才能更加如实地传达原作。  相似文献   

15.
功能对等的起源功能对等论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第一个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他在1790写的一本《优秀的翻译》中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意思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并清楚的领悟和感受非母语的  相似文献   

16.
"动态对等"翻译论是翻译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从"动态对等"翻译论的视角,结合唐诗的行文结构特点,谈谈唐诗翻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与美学渊源深厚,纵观中国传统译论,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到严复的"译事三难",又至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无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将选取美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审美观照为出发点来探讨其对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从音韵美感、意境美感和语体美感三方面探讨如何在审美观照的指导下实现对原文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8.
尤金·阿尔伯特·奈达提出了翻译的“对等论”,对中西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功能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本文主要对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以及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功能对等论是西方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许渊冲在他数十年的翻译研究中总结出中国的系列翻译理论,本文主要对功能对等论和许的优势竞赛论进行比较,总结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论”与“功能对等论”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目的论”和美国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奈达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论”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两者的“同”入手,着重谈二者的“异”。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后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后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