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马》中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一句.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燕山山头的一弯新月,像金钩一样悬挂在天空,照耀着北方的广漠的原野,地上无边的沙石,反射出清冷的光辉,像平铺了一层白雪。”显然,这里把“钩”解释为“金钩”。  相似文献   

2.
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一份平凡的事业坚守一生;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一个单纯的理想奉献一生。在滇中昆明,在那所修智养德、求实启真的昆明十中,红颜苍老、青丝染白、年近七旬的俞泰红老师,将自己的生命理想浓缩在了三尺讲台中,她把自己50年的心血与时光,倾注在了莘莘学子身上,成就教育界耀眼的“红”。  相似文献   

3.
爸爸的相机     
看书时托着下巴,写作业时趴在桌子上,睡觉时弓着身子,这就是我。妈妈说我是弯钩虾米,她经常对爸爸说:“这孩子总这样,肯定会发育不好的。”  相似文献   

4.
当当当,大猫写字学校又开学啦!猫老师:大家来看看“老马识途”中“马”字的竖折折钩、“画龙点睛”中“睛”字的横折钩、“鸟飞兔走”中“飞”字的横折斜钩、“朝三暮四”中“四”字的竖弯,大家看见了吧,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练好这几个笔画。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阗双穗,  相似文献   

6.
有这么一句俗语:四川人不怕辣,湖北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说的是这三个地方的人都不怕辣椒,喜欢吃辣椒。我的故乡是四川,那是个山清水秀、花红柳绿的好地方。我也很喜欢吃故乡的辣椒。辣椒的外形像一个弯钩,“弯钩”上面有一个青色的细条——我也说不清那是个什么东西,只知道  相似文献   

7.
鲜月莹 《学语文》2004,(11):18-19
身处自然里,人会觉得自己就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一阵风,一片叶;静听风的低吟,静听鸟的欢唱;感受着四周这生命的绿,感受着心脏“怦怦”地跳动。  相似文献   

8.
身处自然里,人会觉得自己就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一阵风,一片叶;静听风的低吟,静听鸟的欢唱;感受着四周这生命的绿,感受着心脏“怦怦”地跳动。  相似文献   

9.
开合的蛇口     
己、已、巳(sì)都是由横折、横、竖弯钩组成,他们是形近字,可读音和字义完全不一样。有一次,马小虎打量着他们:“你们长得都像蛇,一模一样,真叫我难以分辨。”  相似文献   

10.
历岗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要求书写的“帆”字的最后一笔,从课本的字体看像是横斜钩,但写字教材的书写示范又像横折弯钩。请问:“帆”字最后一笔的笔画名称应当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第一种记忆 在二十多年前,马路还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路上汽车还很少,踩着自行车的人按着手把上的小车铃.我跟在妈妈身边,一路数着走过了几个大上坡几个大下坡拐过多少弯,忽然抬起头,看见不远处横跨两座小山头的天桥时,便欣喜地拉着妈妈的衣角大叫:“外婆家到了!外婆家到了!”  相似文献   

12.
路(诗)     
从办公室到课堂,不过百步长,但我觉得:世上的路再没有比这更阔更长!这条路,多少人从古走到今,把光明播向人间,越走越宽广;这条路,多少人从今天走向明天,把人们引向科学峰巅,智慧海洋。人民的教师啊一园丁,每天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多少双展履已被磨破,两鬓青丝已变成白发秋霜。送走了多少绚丽的晚霞,迎来了多少美妙的晨光,培育了多少稚嫩的幼苗,浇出了满园桃李吐馨溢香。是啊!这是教师的自豪、骄傲,这是“园丁”的无尚荣光。这里,能摸到时代前进的脉搏,这里,能看到祖国美好的希望。从办公室到课堂,-这条路又宽又长,它是我们新长征的起跑线,它…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育》2006,(11):46-49
凡是喜欢丰子恺漫画的人,都会记得这幅作品——疏朗简洁之极的笔触勾勒出房舍廊前的景致,廊檐上的竹帘,廊下有木桌茶具,画面大片留白,一弯浅浅的月牙高挂,题款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相似文献   

14.
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总是将自己的胸襟、情趣和人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心灵的归宿和感受上的契合。正是这种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文化传统,从而使“山水虫鸟、风花雪月”成为世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对象。而“月”又是世人的最爱。千百年来,人们以月仰视天文、感怀人世、推演春秋,不知从月的阴晴圆缺中编织了多少神话传说,挖掘了多少蕴涵其中的恬静之美、眷恋之情、乡情之思、流逝之悲。有太白低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东坡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音乐,尤其在我国的古典民乐中,也有不少以月为题的…  相似文献   

15.
SARS“兵临城下”在这个2003年的春天,北京高校的学生均面临着选择,有如哈姆雷特般低吟:“Tobe,ornot to be.”回望与SARS对垒的日日夜夜,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对事实的直面,让更多的人获得了勇气与信心。无论是留守校园的学子,还是回归家庭的同学,其实他们每个人都会同样真诚地希望大家:平安,健康!  相似文献   

16.
我喜欢一回家就闻到烤鸭炒鸡的香味。我喜欢一睡觉就听到父母叮咛嘱咐的声音。我喜欢一起床就看见朝阳那张欢笑的脸。我喜欢家,一种温馨的感觉。家,多么美丽的字,一个“门”挡住了多少风雨,“一横三撇”牵动了多少人的心,一个“竖钩”把好多人连在一起,而一个“人”又似乎意味思念家长的心。正因为如此,我便大声地呐喊“我爱我家”。我需要这样一个儿时的家:爷爷抱着我呵呵地笑,奶奶搂着我喃喃地笑,妈妈依着我自豪地笑,爸爸看着我严肃地笑,而我则躲在被子里哈哈大笑。笑是儿时家中最好的空气。我需要这样的家,可儿时的家并不如此,于是我又期…  相似文献   

17.
张清平 《山东教育》2004,(14):57-59
凡是喜欢丰子恺漫画的人,都会记得这幅作品——疏朗简洁之极的笔触勾勒出房舍廊前的景致,廊上是卷上的竹帘,廊下有木桌茶具,画面大片留白,一弯浅浅的月牙高挂,题款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相似文献   

18.
我在教学生记忆字形时,常常采用语言直观和实物直观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不仅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而且使他们获得的印象鲜明深刻。如学习汉字的基本笔画时,学生往往把“乛”(横折)“ 乚“(竖弯钩)“(?)”(横折折撇)“(?)”(竖折折钩)等一笔的笔画,记成两笔或三笔、四笔。为纠正之,我便用一根带色的硬电线在课堂上依次折曲、演示,让学生看到这些笔画虽拐了好几个弯但仍都是一笔。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卂,读作xùn,篆体字是疾飞的形象,这是它的本义。但是飞而不见鸟,即多指人,兽行动的飞快,可见它跟“迅”的含义很相近。先写横折弯钩,再写一横,后写一竖。用“卂”作声符的字仍读x(?)n,只有汛,迅,讯三个常用字。凡,读作fǎn,篆体字好像一只竖立侧视的盘子,据说古时与“盘”字同音义。近代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它像帆船,是“帆”的本字,假借作“平凡”“凡是”的“凡”。先写一撇,再写横折弯钩,最后加上一点。现在主要用作“统括之词”,作“凡是”“总共”讲。用“凡”作声符的字也读作fán,只是声调不同,加“帆”读第一声,“矾”、“钒”读第二专声,“汛(泛)”读第四  相似文献   

20.
中午,细雨濛濛,同学们都撑着雨伞回家了。戴××同学一个人眼泪汪汪坐在教室里没回家。我问:“戴××,你没带伞吧?”她抽泣着说:“带了,是一把蛮新的伞,可是现在没了。” 听说她丢了伞,我便向教室四周扫视了一遍,发现一把黑色的钢筋弯钩伞静静地靠在教室后墙边。我用手指了指墙角,对小戴说:“那不是你的伞吗?”她摇了摇头,说:“我的伞是绑了红布条的,那不是我的伞。”我说:“你先把这把伞带回去用,下午再问问是谁拿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