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校园,要求学校决策及规章制定要加强民主性与透明性,正确处理“三大关系“,实现领导班子和谐、教与学的和谐、学校管理的和谐.和谐校园重在建设,贵在扭转解决对校园和谐全局有深刻影响的关键性问题,形成合力、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2.
黄小堂 《宁夏教育》2009,(10):19-20
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和谐校园,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有可能形成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学校面貌也才可能蒸蒸日上。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新时期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本,首先以教师为本,走人才强校之路:坚持以人为本,还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以人为本与规章制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然 《青海教育》2008,(12):7-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前不久出台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的意见》,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和谐校园建设步伐,努力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5.
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区,同时也是多元化价值观的集散地.高校管理的本质是在遵循共同的基本价值定位的前提下,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本的价值取向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应通过强化实践主体、丰富实践内容和拓宽实践途径来实现人本价值的机制转换,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6.
龚梅 《考试周刊》2010,(16):218-2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子系统。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论出发,指出只有以领导集体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才能构建和谐校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王勇 《宁夏教育》2006,(7):41-42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石嘴山市第七中学近几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教师发展的平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出了学校的刃学特色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着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注重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刚性管理,是不可缺少的。但面对新时期教师群体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深刻变化,以及现实社会变革对师生引发的冲击与困惑,学校管理树立“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校的创造活动,使学校的领导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院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和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大的建设性作用。就高校而言,以人为本的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从他们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新命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目标。在这个大的…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石嘴山市第七中学近几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教师发展的平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着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高度统一,其内部环境一定是干群和谐、教师和谐、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其外部条件必然是家校和谐、学校与社区和谐.  相似文献   

13.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应从"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校为本"三大方面进行定位和构建,才能达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表现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观”。即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老坝港小学地处海安县的东大门,是一所海滨小学。近年来,我校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校园和谐稳定,教育质量稳步上升。一、凝心聚力,创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优美的校园是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也是科学育人的需要。我校从2002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全国上下奋斗的重要目标。2005年3月我国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对于各级各类学校而言,构建“和谐校园”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构建和谐校园,应该从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着手,确保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部最新发布通知,要求中小学校的课桌椅必须是可升降的,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中小学教育持续时间较长,学生从五六岁开始上学一般需经历十多年之久,其间正是学生长身体的时候,身高当然不会一成不变,并且各人的个头也会不尽相同,如果使用以前那种相同规格的课桌椅,势必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个子高的学生要弯背,个子矮的则要伸长脖子,时间长了,既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会使学生上课时产生疲劳,影…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其中一个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经济和科技的较量又在于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优势。我国以竞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基本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先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兴国育才,百年大计,和谐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能够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全面发...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表现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观”。即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和谐社会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和谐校园则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和谐校园也成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职员工关注的热点。本文将从人本原理的视角谈谈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