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波 《中国地市报人》2013,(10):118-119
美学与新闻似乎是"不搭界",有的人认为电视新闻不是艺术片,不存在美学,那么什么是美?李泽厚曾这样概括:"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而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电视新闻是一种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所以电视新闻存在美。电视新闻摄像研究构图美,电视新闻编辑研究镜头组接的节奏美,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织部分电视新闻解说词虽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但它起着串联画面内容、提升画面内涵、弥补画面不足、阐发思想  相似文献   

2.
档案多媒体编研的馆藏画面编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多媒体编研的核心工作在于画面的整合,馆藏画面编排是档案编研画面整合的基础,馆藏画面编排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编研的质量,画面的构思、编排合理,能够使编研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画面能使编研成果更加生动逼真、一目了然。笔者用PowerPoint编制“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介绍”的作业过程中,结合馆藏内容不同的特性,编排馆藏画面,成功地解决了画面表达上的难度。现总结出几点馆藏画面编排的经验启示,供读者参考。1.结合档案内容形成特点编排馆藏画面。档案内容的形成,都有各自的特点,尤其是科技档案。在编排馆藏画面时,可根据馆藏内容不…  相似文献   

3.
曹晓明 《视听界》2000,(3):38-38
电视的最大特点是可视性,是用生动、形象、鲜明的画面来表情达意,传播信息。电视画面作为一种语言,是对客观事物的撷取再现,必须完全以事实为依据。然而,在目前一些电视新闻的后期剪辑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了这一原则,任意“挪用”画面,使画面语言漏洞百出,观众疑窦丛生,削弱了新闻内容的可信性,造成了新闻失真。以一个电视人的眼光观察,电视图像剪辑中画面“挪用”现象有这样几种:  相似文献   

4.
电视,这个凝聚着二十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艺术的"天使",已经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尤其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电视这门综合艺术,成为了一种能够包容各类艺术形式并具有世界性的"电视文化"。一些电视摄像在拍摄节目过程中,不重视或不善于调动画面的表现力量,致使有的节目的影片出现画面表达意思不明确、画面与语言缺少内在联系、声画两张皮等现象;也有的画面信息量小,本来能用三五个镜头说明的问题,却  相似文献   

5.
电视画面是一种用摄像机记录,供受众用眼睛看的语言,其形式是具象的.但它既可表现具象的内容——如新闻事件,包括事态、过程、环境、声音等动态现象,亦可表现抽象的内容,如结合文字解说,去完成一些静态的、综合报道的或分析述评性的新闻.对于记者现场拍摄回来的画面素材来讲,要实现上述目的,还必须通过有一定意图的画面编辑来完成.我们知道,画面编辑的思维规律是蒙太奇.那么,如何运用蒙太奇这一原理,将画面素材编辑成为一个内容完整、效果引人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6.
电视记者按照自己的美学思想,对生活现象,对新闻事实进行审美判断的过程,同艺术家是一致的,而表现方法则因新闻报道和艺术创作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新闻摄影的美在于运用摄影技巧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画面纪录新闻现场的真实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有人与物的真情实景,能把观众带到事实发生的现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满足人们眼见为实,眼见为快的心理需要。这样的新闻画面就具有了美感。具体来说,电视新闻画面有如下审美特征:第一,电视新闻画面具有形象真实美。电视新闻摄影所拍摄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失实的内容、艺术技巧再高超,…  相似文献   

7.
电视配乐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建华 《视听纵横》2006,(5):102-103
电视是视听艺术,而电视人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仅偏重于对画面的考究,忽略了音乐在电视中的正确运用。一些电视节目画面语言非常精致,音乐选配却不够协调,甚至声画两张皮,只注重眼睛不注重耳朵的现象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8.
目前,电视台播映的电视片大致分为两类:新闻片和纪录片。这两类片子的解说词写作方法各有特点,很不相同。作为视觉形象的艺术,一部电视纪录片的主体是画面。解说词与画面密切联系,并服从于画面,受画面的制约。但解说词又是纪录片的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它既要解释画面,对画面进行说明和补充,给观众增广知识;又要阐明影片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9.
构图这个名称,还源于西方美术,学习西画,这是一门课程,叫做构图。在中国画论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摄影摄像构图是从美术的构图转化而来,在摄影界习惯叫法是"取景",摄像构图就是结构画面,指摄像师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摄对象以及摄像的各种造型元素有机地组织、安排在画面中,以形成一定画面形式的创作活动。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拍摄时,取景框内远、中、近充满各种景物,有我们需要的、有不需要的、有主要的、有次要的、有本质的、有现象的,这些东西全部交织在一起,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创作主题进行适当的取舍,把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从画面中减去,从杂乱无章的缤纷世界中,提取你所需要的摄像元素。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二维动画片与传统手绘动画片一样,角色的动作表情都是通过连续播放不完全相同的一帧帧画面产生的,其表情变化全由画面的内容和画面的张数决定,所以变化效果相对比较单一,技术上也比较简单。本文主要讨论计算机三维立体动画的角色动作和表情。  相似文献   

11.
在电视屏幕上我们天天可以看到很多意义不大,没有意义的画面,即所谓“声画两张皮”现象,由于画面的传播功能低下,“声画两张皮”的现象永远不可能消除。“声画结合”不具有普遍意义和理论品格。能概括电视传播声画关系的,不是“声画结合”而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声画同在”。“声画结合”论研究具有双重错位:一是从传者出发而不是从受者出发,二是以对艺术类节目的研究代替对电视传播的全面研究。本文下篇分析了画面崇拜者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强调了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以语言为基础”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实际工…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最近在编辑电视新闻时,经常发现一些新闻片的画面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拍摄主体不突出、镜头没成组、画面之间无逻辑关系等。有的电视新闻片如果离开解说词,看上去简直就是一堆拼拼凑凑的杂碎镜头,好像是专门为了配合解说词而贴上去的。笔者认为,要增强电视新闻的可看性,画面拍摄也应该严格规范,必须从拍摄时突出主体画面、镜头成组完整叙述新闻片断、合理剪辑理顺画面逻辑关系等方面入手,去改变这种现象。一、电视新闻拍摄要突出主体画面  相似文献   

13.
回归电视新闻的本色—让画面“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画面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一个视听结合的场信息结构,电视新闻的表意通过其完成。电视记者要想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价值,就必须寻找那些具有语言化、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去感染观众。对重大的纪念活动和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就是将电视画面语言化发挥到了极致,它能使观众看到千里之外的现场,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提高了报道的可信度、可感性和可视性。 然而在我们的一些日常电视新闻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不注意电视画面语言化的现象。如解说词是什么,画面就出什么,美其名曰“声画统一”;一些电视编辑只看稿件,不注…  相似文献   

14.
朱百尧 《视听纵横》2004,(3):109-110
电视新闻标题随意化是当前电视新闻报道中一个突出的现象,许多电视新闻工作在制作电视新闻时,大多注重画面的拍摄与制作,认为画面比字稿件更为重要,而对于字标题,则是随随便便,没有去动更多的脑子,没有作进一步的推敲,往往是结合一下新闻的内容,随便给出一个,  相似文献   

15.
汪舒 《视听》2023,(5):146-147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会议新闻报道意识上的偏差和采编方式的创新力不足,电视新闻会议报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重视画面语言叙事的情况,会议新闻也表现出内容空泛、画面呆板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新闻传播效果。对此,应完整准确地了解会议精神,拍摄富有特色的画面;选准镜头,突出会议的新闻价值;运用影像思维方式拍摄会议画面,不断开拓时政新闻报道空间,实现时政报道的新闻价值与艺术价值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浅谈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艺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剑 《今传媒》2012,(1):121-122
画面的选取、画面长度的确定、画面的组接原则、画面组接的基本方法等内容基本上构成了电视画面的编辑核心,全面理解与把握好电视画面的编辑理论,有利于电视节目画面编辑超越技术性的工作层面,从而达到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境界,最终实现电视作品的完美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电视同期声越来越多的被电视记者运用,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青睐。毋庸置疑,运用好同期声,能使电视新闻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详实,画面更加丰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采摄新闻的过程中,乱用同期声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整个节目质量。当前,地方台电视新闻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相似文献   

18.
李庆 《新闻传播》2009,(11):102-102
国内一些成功的电视新闻类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均逐步走出了电视新闻“用语言表述.用画面证实”这一认识上的误区,让镜头语言的叙事和表现功能来突出情节性、故事性、悬念感,可以把这一现象称为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中,观众对电视新闻常常不甚满意,认为有的宣传说教味过浓,有的内容和形式干巴枯燥,信息量少等。形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采编方面占了较大的部分。主要表现在:采访拍摄新闻过程中,记者往往带着个人主观臆想采拍画面,到现场又没有进行仔细观察,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在编辑过程中,按图索骥地把现场随意拍摄的画面印证文字稿的内容,不作事实细节和其它资料的深加工,造成文稿与画面相互脱节,信息量不够,可视性不强。  相似文献   

20.
边涛 《新闻前哨》2004,(12):65-65
一、概念 1.线性编辑,是一种磁带的编辑方式,它利用电子手段,根据节目内容的要求将素材连接成新的连续画面的技术。通常使用组合编辑将素材顺序编辑成新的连续画面,然后再以插入编辑的方式对某一段进行同样长度的替换。但要想删除、缩短、加长中间的某一段就不可能了,除非将那一段以后的画面抹去重录,这是电视节目的传统编辑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