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昌绪小传     
正师昌绪是我国著名的金属学和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多年来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是中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材料学之父"。1918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1941年,师昌绪高中毕业后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  相似文献   

2.
<正>师昌绪先生是我国当代材料科学的巨擘、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科学界极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领导。他是我国高温合金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我国科学基金事业和中国工程院的创始人之一,在我国材料科学界、工程科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都享有崇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3.
师昌绪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金属材料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在高温合金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获国家级奖励10余项,并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人员.参加或主持制订中国有关冶金材料、材料科学、新材料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他对我国一些重大科技政策、措施及规划等方面,提出了重要建议.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2011年1月14日,灯火辉煌的人民大会堂,一位神采奕奕的90岁老人,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从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证书,他就是我国高温合金材料的奠基人、在材料科学领域贡献卓著的战略科学家师昌绪院士.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王启东在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机械工程热能专业的博士学位后,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毅然回到祖国从事高等教育事业。三尺讲台一站60年,他一生桃李芬芳,86岁仍坚守科研第一线。"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相似文献   

6.
2004年6月4日,上午11:30,一位老者缓步走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在全场1200多名院士的热烈掌声中,他从国务委员陈至立手中接过了“光华科技奖成就奖”。他就是两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专家师昌绪先生。  相似文献   

7.
景启民是当代著名的人物国画家,其作品被台湾故宫博物院及海内外收藏界人士广泛收藏,20世纪五十年代他曾被错划为右派。生活中的他历尽磨难,但无论生活怎样艰难,他始终没有扔下手中的画笔。  相似文献   

8.
步入晚年后,热心肠的师昌绪依然奔走全国各地,出现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报告会中。他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80岁仍照常上班的原因就是爱管闲事。"因此,师昌绪的名字曾出现在中关村改造方案中、各种与材料相关或无关的学会筹建中,他甚至还参与过纳米复合肥用于治沙和农作物增产一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科技界提供帮助,这是师昌绪晚年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
师昌绪,1920年生于河北省,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师昌绪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他成功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创造了肝胆外科手术多项世界纪录。他就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无惧艰难,开创先河肝癌的致死率很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上每年新发的肝癌患者中,中国人占一半左右,然而当时中国的肝脏外科还是一片空白。在老师的建议下,吴孟超决心“要把中国这顶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相似文献   

11.
张洁  姜莹 《科学中国人》2007,(3):118-119
一位古稀老人,却风采依旧、精神矍铄;历尽坎坷,仍一如既往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他,就是我国真空科学的开拓者——华中一。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年轻的他就与物理结缘,经历复旦大学学科创建、出版建国后我国第一本有关真空技术的专著。文革时遭到极不公正的待遇,但后期还努力为我国电视工业立功。八十年代初为全国唯一的“真空物理”博士生导师。九十年代,华中一教授又敏感地将塑料电子学和纳米电子学作为科研工作的新起点。步入二十一世纪,他依旧以卓越的风姿续写着智者的人生篇章……,一切对他来说似乎都没有终点。  相似文献   

12.
冰心曾说过:“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三四十年代的战乱纷争他走过了.五十年代的大跃进他迎难而上,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他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他大跨步地走着,进入二十一世纪.已年过七十的他仍没有时间安享晚年.他要把自己有限的时间都贡献在祖国的教育学领域.他就是我国的教育名家黄雄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兴治,是我国反坦克导弹的开拓者、发展者。 他1963年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便投入了第一代反坦克导弹J-201反坦克导弹的研制,任总体技术负责人,至1970年设计定型。此弹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1年后投入了第二代反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引进模仿、学习借鉴、吸收融合后形成的。中国艺术歌曲从产生到发展将近一百年的历史,本文把其分为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这三个发展阶段时期,对它的发展进行了一个阐述。  相似文献   

15.
师昌绪,1920年生于河北省,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师昌绪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他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领导建立了国家材料环境腐蚀站网,为我国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数据。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1998年获得国际材料研究联合会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  相似文献   

16.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五十载春秋,桃李芳菲。77岁的梅自强院士,是我国纺织工程科技专家、我国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之一。他参与组织领导在全国开展棉纺织生产“上水平”活动,为提高棉纺织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牵头组织研制条干均匀度仪,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替代了进口:积极参与和组织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调查研  相似文献   

17.
求实,永不停歇:对于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城市青年来说,上山下乡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经历,施汉昌就是其中的一个。刚刚初中毕业,他就去了内蒙古插队,在那里当了7年牧民。知青返城后.他又在北京当了中学教师。直到1977年底,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施汉昌喜出望外。很快,他收集好复习资料,开始了争分夺秒的学习。付出总有回报。  相似文献   

18.
范桂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373-377,398
2004年6月4日,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院士荣获第五届光华科技奖成就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共同为他颁奖。这一奖项是对师昌绪先生几十年来在材料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肯定和赞誉。师昌绪,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自创建以来,聚集了中华民族的一批精英,为了祖国的强盛,他们奋斗终身,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近40年的坎坷征途中,可歌可泣的业绩层出不穷。李觉将军就是一位鲜为人知而又受人尊敬的开拓者之一,在中物院的创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的征途翻开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人们都会看到,在科学技术界的代表中有一位叫李觉的老人。这位老人的老战友都好奇地问大会工作人员:“他怎么也当上了专家?”工作人员说:李觉将军从五十年代中期就是一位“甘当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中国人》2011,(5):44-45
刚刚接到采访任务时,我便心生疑窦——“15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采访师昌绪”。90岁高龄的师昌绪难道还在上班?201O年12月15日,被称为北京近十年来最冷的这一天,我见到了师老。他身穿藏蓝色印土黄滕纹的夹袄,缓慢的步子迈得不大,但还算有力。见到来访者,师老开怀一笑,平添了几分可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