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驳论文无非是反驳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要么驳论点,要么驳论据,要么驳论证;或者兼二驳之,或者兼三驳之。其主要目的是证明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为假,与此同时也确立了自己的论点、论据、论证为真。一正一反,相辅相成,而这些都需要技巧。这个技巧就是逻辑形式及其规律。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灵活地使用了这个技巧。下面就本篇反驳的内容及方法仅从形式逻辑的角度作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是一篇驳论性的杂文,全文仅一千一百字,可是气势磅礴,语言锋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这篇文章在反驳艺术上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抓住要害,层层深入,致命一击。射箭要有靶子,批驳要摆出敌论。文章的开篇就通  相似文献   

4.
《“友邦惊诧”论》附记艺术效果谈————江苏/吴福根《“友邦惊诧”论》中的附记是鲁迅先生写完正文后的第二天,看到《申报》南京专电与《申报》“教育信息”栏内关于学生请愿惨遭残酷镇压事实的具体报道后,写下的一段文章。这段文章,看似赘笔,可有可无,实是神来...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的目的和重点:本课是作为驳论的范例安排在议论文单元的。知识短文《立论和驳论》,介绍了批驳对方论点的三种方式,其中举例说明的批驳论点和批驳论据,都以本文为例。因此,了解课文的结构和写法,应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这篇时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发动突然袭击.国民党反动派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使日军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丧权辱国,蒋介石不仅不以为耻,反而去哀求“国联”主持“公道”,实行卖国投降主义.九、十月间,北京、上海、南京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两次到南京政府请愿,要求改变不抵抗政策,出兵抗日.但蒋介石却要学生“忍辱含愤”,“安心读书”,极力扼杀抗日爱国救亡运动.十二月,学生举行第三次请愿,蒋介石更变本加厉,发表反动电文,大造卖国舆论,对请愿学生实行残酷镇压.为了揭露“党国”的  相似文献   

7.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先生收入《二心集》的一篇杂文.在本文中,作者善于抓住论敌的要害,紧扣反动电文中心层层驳斥,把论敌驳得体无完肤.正如郁达夫所说:“鲁迅的文体简炼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  相似文献   

8.
过去我备课写教案,本子上写得密密麻麻,觉得这也重要,那也重要,好象什么都要给学生讲一讲才放心,其实那样做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对我这种满堂灌的教学不欢迎,有的反映有时课教了,还不知道教到哪儿。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这次我教《“友邦惊诧”论》就改变了过去的做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课文中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要学生一般了解的,哪些是学生不懂而  相似文献   

9.
东晋高僧僧肇,师从鸠摩罗什,吸取中观学派“有无双遣,不落两边”的论辩艺术,将其与先前接受的儒学、玄学影响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论辩风格。《肇论》在语言风格方面,受当时流行的骈俪文体的影响,但与其重在释理的特点有关,因而又不为文体所束缚,将深邃的佛理用自然朴实的语言阐述清楚,是在中印文化交融下结出的“论”体“奇葩”。  相似文献   

10.
鲁迅杂文,在语文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何搞好鲁迅杂文的分析和教学,是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现以《“友邦惊诧”论》为例,谈谈教学鲁迅杂文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一、速读全文,在学生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板书图示。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友邦惊诧"论》全文,找出批判的几个对象。 (板书:"国府 "、"友邦 "、"日本 " ),接着再次速读全文,引导学生剖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国民党反动政府对爱国学生大肆诬陷,疯狂镇压,对"友邦"惟命是听,对日本侵略者不加抵抗,完全是忠实的 奴才 。显而易见,"国府 "与"友邦"、"日本"是 主奴 关系。日本"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还"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真是罪恶滔天,它是最大的 祸…  相似文献   

12.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有破有立,痛砭现状之后,明确提出论点,继而进行有力的论证,使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鲁迅的  相似文献   

13.
对敌论战,鲁迅向来主张“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的重伤”。《“友邦惊诧”论》正是鲁迅众多的匕首和投枪式的杂文中的一篇。这篇近千字的文章紧紧抓住了反动电文的要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逐层加以批驳,既揭露了“友邦人士”的真面目,又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奴才相。仅以一击把电文批驳得体无完肤,使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阴谋和实质大白于天下,真是精悍犀利,切中要害。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文选》是研究邓小平思想,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论证逻辑理 论的重要语料。本文从逻辑学的视角,就《邓小平文选》的论证艺术,即证明和反驳的方法、技巧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学角度解读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既承传了古语的精华,又开启了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通途。从鲁迅的语言着手,分别从词语选择、语法活用、修辞技巧三个方面分析和解读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6.
驳论又称“反驳”,他在批判、否定某种错误或反动的论点过程中阐明正确的论点。一般来说,写驳论文总是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把敌论的观点摆出来,然后有的放矢,针锋相对地进行批驳。摆敌论时,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应旗帜鲜明。批驳敌论的方法有三种:驳斥论点、驳斥论据和驳斥论证。其中驳斥论点是最重要的,而驳斥论据和论证是为了反驳论点。恰当合理的运用好驳论方法,会使文章收到一般立论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鲁迅的杂文《文学与出汗》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文。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是臧克家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这首诗是通过揭露批判鲁迅先生的对立面——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战士鲁迅的,因此,全诗从“人生观”、“对人民的态度”、“人民对这两种人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8.
《孟子》杂文的论辩艺术与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孟子》中杂文的论辩艺术和讽刺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孟子》中以论辩见长和以讽刺取胜的杂文名篇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本文拟就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试从逻辑的角度做些分析,以便于对其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并且蕴含着“今之学者更不可无师”的意思。“学者必有师”是一个必然判断,一个“必”字似有千钧之力,它表明韩愈对“有师”的观点十分明确,态度十分肯定。如果将“必”字改为“皆”字,变成实然判断,就会精神大失,看不出作者的坚决态度了。为了进一步明确论点,使问题讨论集中,不发生歧义,作者又对“学者必有师”这个判断中的重点概念“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鲁迅《“友邦惊诧”论》的反驳方式和反驳方法。《“友邦惊诧”论》运用演绎反驳和归纳反驳结合的方法驳斥敌论论据“友邦人士 ,莫名惊诧” ,运用演绎反驳中的归谬法驳斥敌论论点“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 ;运用归纳反驳的方法驳斥敌论论据“捣毁机关 ,阻断交通……社会秩序 ,悉被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