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我历来注重创设积极热烈而又轻松自如、深入严谨而又兴致勃勃的情境氛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从而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以为,教师从走入课堂就应始终带着微笑。这微笑,是亲切的,充满着对学生的爱:时而是期待的,时而是鼓励的。用我们的微笑,创造和谐、融洽、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2.
<正>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现状是,大多数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或者应付了事,或者诚惶诚恐,或者拒绝抵制。学生为什么害怕甚至厌烦作文呢?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语文老师忽略了他们的自我期许和自我成就。如何达成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激发写作热情,从而促进作文进步呢?"成就感·目标"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破冰之剑。所谓的"成就感·目标"作文教学,就是必须让每一位学生在习作时都能找到自己的成就感,从而树立写作自信心,诱发习作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跟踪,我们的作文教学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下面是我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相似文献   

3.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高校急需开展创新教学以培养大批创新人才。西方大学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和选修制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我国,研究性教学虽然得到了提倡但推动效果并不理想。通过批判性检视发现,推进大学创新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移,而其前提是超越传统的"教师中心主义"文化制约,还原"学生中心主义"本色,而突破点在于实现理论上创新,即建立多元知识和谐发展观,克服传统的单一知识观弊端,从而为大学广泛开展创新教学扫除思想上障碍。  相似文献   

4.
裴军岑 《甘肃教育》2014,(20):111-111
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笔者认为,要想打造化学高效课堂,必须"引其趣"、"启其思"、"激其情"。一、引其趣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若能将教材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能吸引学生探究的问题,将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  相似文献   

5.
钱红云 《语文天地》2013,(16):36-37
当前的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教学存在脱节现象,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去认识世界,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有效地表达出来。阅读和写作是有机整体,应注意教学的整体性。运用"预习·赏析·写作"三环教学法组织初中语文教学,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教材文本,课堂上师生一起赏  相似文献   

6.
正语法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使用语言的实践能力,而不是掌握一些抽象的语法规则条文。因此,语法教学应让学生在掌握语法形式(结构)与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交际运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课堂观察经验,总结出高中英语语法"感知·提炼·体验·生长"教学模式。该模式有助于语法教学实现form,meaning and use的有机结合,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厦门外国语学校吴萍老师在第八届全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该会在武汉举行,授课对象为武汉学生)上的一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不仅属于教师的"教",更在于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因此教学设计不能着眼于"教"。教学设计的根本在于"学",落脚点在于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教给学习方法,学生由此获得自学能力,因此"学"才是教学设计的主旨和根本。  相似文献   

8.
教案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方案,重在"教什么"和"如何教";学案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而使用的学习方案,重在"学什么"和"怎样学";导学案是为了适应教育转型时期的新的需要,通过教师的"导"来引导学生先行尝试,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导学"方案,重在"导什么"和"如何导".从教案,学案,到导学案的变迁,体现了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教学重心的重大迁移和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掌握教学激励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的  相似文献   

10.
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和"霸课"的教学现象,努力探究在教学方法上如何体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教学实施上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与学的和谐,生生之间的和谐,学生与文本间的和谐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1.
<正>多读多背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之一。古人过于强调读背,走向一个极端——"死记硬背";当代的语文教学力图跳出这一圈子,但又偏重于"分析",陷入了"繁琐分析"的境地,都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语文课堂的改革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遵循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主体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要以课文范例为凭借,重视学生对语言整体感知、综合领悟,重视语言的积累,重视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政治课是知识性和教育性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政治课教学要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其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政治课教学的艺术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在于把学生培养成能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主学习者,在于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  相似文献   

13.
复习课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复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梳"、教师点拨"理"、练习中"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自我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源自美国的"翻转课堂""微课""可汗学院"纷纷见诸网络、报刊、教师培训和高端论坛的专家报告,被评价为"一个人的网络教学震动了世界""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翻转课堂"的核心价值在于翻转式的教学理念,通过"课堂反转",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那么我们的现实课堂,是否也能"翻转"?追溯课堂"翻转"的缘起,是为了解决因学生缺课而引发的诸多问题。这深刻揭示了教育改革需扎根一线实践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它提倡教师应善于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以浙教版《科学》(第三册)中“浮力”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在探究式教学方面所进行的一些实践和探索.1探究式教学程序及对有关概念的界定教学程序:情境→联想→探究→体验.概念界定:情境:即问题情境,它是“引信”,在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问题的设置应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太难,应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又不能太简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  相似文献   

16.
<正>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角色的转换同时带来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发他们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以下我从"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练习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思想品德课,贵不在"教学"而在于"体验",重不在"知识"而在于"思维",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这两点呢?学生内生力的激发,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开辟了新视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重点阐述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内生力的激发,以期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上。文章着重探讨了启发式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在于围绕中心问题抓住关键点进行"推陈出新"式启发和以"点"带"面"的类推式启发。应用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在于充分熟悉教学内容和学生,教学语言准确、导向性强,知识面要广、知识内涵要丰富,从而明确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乐学·会学·善学·生根"不仅关注教学的本源问题,还关注教学的终极问题,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弄清楚这里面所蕴含的教学真意,对新课改向纵深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认为要想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学生"乐学"是前提,学生"会学"是基础,学生"善学"是关键,学生"创新能力生根"是根本。那如何让学生提高这方面能力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马国杰 《甘肃教育》2014,(14):112-112
正在小学阶段开展快乐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推行快乐教学呢?笔者认为,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到"四有",即有"趣"、有"味"、有"奇"、有"得"。一、有"趣"有"趣",即教师灵活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学有法,教无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