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不仅包括儒家道德,也包括道家、法家、墨家及佛教的道德内容.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是“和”.它的现代价值体现在:第一,律己修身,培养个人的道德自觉性,追求一种完美的生命价值;第二,践履“仁爱”,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的类价值.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以宗法家族制度为基础,中国传统幼儿德育主要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同时,由于强调家庭伦理对个人的辐射规范和对社会的维系,及早进行幼儿德育受到推崇,其特色主要是以扩展和深化幼儿道德情感为切入点,注重日常生活中“养成教育”,以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被传统视为“圣人之学”、“帝王之学”的《大学》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纲,其中“三纲领”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纲目,“八条目”则为具体措施和主要内容,而“修身”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社会责任意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优秀传统。许多古代哲人都强调过社会责任心,认为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孟子以禹稷为例,他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见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他认为每个人都对社会、国家负有一定的责任。孔子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  相似文献   

5.
受地理文化环境及奴隶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古代西方很早就开始谈论“自由”、“平等”等理念,表明古代西方法学家对个人主体权利的重视。比较中、西方法律文化思想,可知“自由”、“平等”观念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缺失,古代中国缺乏个人主体意识。因此,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增强个人主体意识以及促进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由于古人对应用写作始终缺乏宏观的理论认识,在文章价值追求上“尚用”的观念与“美文”的传统的并存,以及哲学文化传统和古代文章对应用文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的强大的影响制约力,中国古代应用文因而有其明显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即是延续几千年的“无讼”法律传统。“无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就“无讼”、“忠诉”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影响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8.
民众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教育素有“教民”传统,重视社会教化是传统教育的特有功能,与近代民众教育既有本质性的区别,又有自然的内在联系。系统梳理从古代社会教化到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历程,了解古代不同阶段社会教化的状况和近代民众教育发展的基本类型,从施教目的、制度、内容、方式和效果入手,揭示出“民众”历史地位的变化,乃是从古代社会教化向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核心,也是近代民众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农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旧石器时代“刀耕火种”的“火耕”阶段;二是新石器时代“石器锄耕”的“耜耕”阶段:三是铁器时代的“铁犁牛耕”阶段。“铁犁牛耕”方式的出现和应用是古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是古代人类把冶铁技术、畜力资源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标志,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衣锦还乡”,在中国由来已久并深入人心。这个现象潜藏着四个方面深层的文化意蕴:反映古代服饰制度的等级化内容;反映背井离乡的普遍性现象;反映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反映中国人的面子心理。衣锦还乡,是中国人的个体奋斗梦想,又是奋斗的原动力。合理发挥传统文化特色对个人、国家发展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儒家天命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法律化的哲学基石,受“天人合一”思想中尊天敬天观念,“民本”观念,重合轻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凸现出与之相应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宗教化,伦理化,和谐化,中国古代哲法关系对构建当代法哲学体系,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巫术文化”和“史官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深厚文化渊源。“史官文化”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体察和总结社会历史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的种种强弱、盛衰、成败、存亡等经验而产生的理论概括;“巫术文化”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天道推演人道,借自然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和阴阳学说等重要的辩证法内容。中国古代辩证法以巫史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渊源,构成了一个引入注目的基本特征,使之与那种主要源于对自然的探求和逻辑的思辩的西方式辩证法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3.
“经世致用”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实用主义基调。“明理之儒”和“妖妄之术”等因素造成中国传统数学本身存在严重缺陷。数学语言始终囿于汉语言的范围,阻碍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进步。文章主要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广阔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4.
许俊 《培训与研究》2003,20(6):51-53
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一大课题,“轴心时代”的古代雅典和先秦的人伦关系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古代雅典和先秦由于所处时代相同,两种人伦关系存在一定的相似点,包括男女两性地位中的“男尊女卑”状况和相同的阶级关系。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政治传统、经济环境的不同,造成两种人伦关系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上,呈现出不同特点。古代雅典是“家国异构”,以地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为主;先秦则是“家国同构”,以血缘关系为主。  相似文献   

15.
说起“18岁成人仪式”,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可以说它已经成了当代中国青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实,这种“成人仪式”并不是现在才有,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是一种标志个人成年的传统仪式。古代社会中,没有这个仪式,即使到了成年的年龄,也不会被成人社会承认,更不能享受其他成人的待遇。所以,它就像是跨入成人社会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整理和分析了德国著名学者韦伯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论述。作者从“理性化”的涵义入手,结合“卡里斯马”和“传统主义”等韦伯思想的核心概念,重点论证韦伯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特点是不彻底的理性化。作者认为,韦伯教育思想的引入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德治主义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古代政治的演进历程,其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同时传统德治主义强烈的阶级色彩,限制甚至阻碍了法治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弊端。根据制度设计建立在人性认识基础上的理论,中国要实行依法治国,不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制度,更应在经过对传统德治主义的批判之后,充分吸收、继承中国化传统中合理的“德治”思想,作为“依法治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艺境界论传统的文化精神与现代裂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与现代在20世纪中国有着持续百年的长期冲突,20世纪文艺境界论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冲突,可以作为反思百年文化冲突的切入点。“治心以有内心”是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传统的“传统性”,它所体现的是“以心体天地之心”、“赞天地之化育”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西方现代性在线性时间观主导下,凭借科学技术力量控制自然而打破了自然节奏;同时,资本逻辑成为整个生活的支配性逻辑,其力量渗透到世界各地区。面对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境界论传统发生了现代裂变,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经历了一个“蜕变”、“断裂”与“复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和《周礼》这三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三礼”是我国古代礼文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法”“德”涵义不同于现代的“法”“德”涵义,中国古代“法”“德”概念的演变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反映,是古代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