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阅读如天地之交汇,思维像万物之光辉。语文学习,学而不读则罔,读而不思则殆。语文学习,读与思应该并重。郭沫若先生说过:“不知为何而读书的人,可曰之为死读书;光读书而不知用的人,可曰之为读死书;光读而不知思的人,可曰之为书读死。”显然,郭沫若先生提倡不光要勤读,而且应善思会用。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少年读书时,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和尚庙里的桃子,和尚告到先生那里,先生追问学生,没有人敢于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句责骂挖苦学生的对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说:“谁对上了,免罚。”郭沫若  相似文献   

3.
蟾宫攀桂     
正郭沫若幼年的时候在私塾读书,一日,他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于是和尚便找到先生告状。先生听罢要追责学生,但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就免罚。先生出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少年读书时,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和尚庙里的桃子,和尚告到先生那里,先生追问学生,没有人敢于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句责骂挖苦学生的对子:“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说:“谁对上了,免罚。”郭沫若思考了片刻,对曰:”他年攀桂步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智,很高兴。全体同学都免于责罚。有一年中秋节,家中给了他一吊钱,让他给先生送礼,但他把钱给买了书。第二天,先生暗想,过去逢年过节,郭家历来没有失过礼,今年中秋节怎么没送?于是故意出了上联让郭沐若对:“竹本无心,遇节怎能空过?”郭未若听出了弦外之音,对道:“松原有籽,过…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汇》2006,(9):13-13
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手中,有两份郭沫若先生中学时代的成绩单,上面显示出16岁和18岁时的郭沫若先生数学和英语非常好,而国文和图画则特别差。朱清时说:“看了这样的成绩单,谁能想到郭沫若先生后来会成为大文学家、大诗人、大书法家?而郭沫若先生如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先生作为我国著名译家之一,译介了众多经典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诗歌等。而诗歌翻译在其翻译作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目前,对郭沫若先生的诗歌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翻译作品本身的研究以及对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翻译理念的研究。而以文体为导向进行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试以郭沫若先生的诗歌翻译,尤其是其英诗汉译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体特征并做出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7.
据搜狐读书频道消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封笔之作《李白与杜甫》,被某出版社再次出版并与读者见面。这部书,它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几乎人手一册;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郭沫若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先生追问学生,却没人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句责骂、挖苦学生的对子:"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说,谁若对上了,免罚。郭沫若思索了片  相似文献   

9.
一、登台脸红心跳手心出汗怎么办?——似宜“目中无人”有的同学走上讲台,面红耳赤,说什么台下那么多眼睛盯着我,好像要把我吞下去似的。这是初出茅庐的演讲者极常见的心理。据说,大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开始演讲时情况也是如此。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这种因胆小而出现的洋相呢?郭沫若先生的实践经  相似文献   

10.
读书与用兵     
读书与用兵,一为文,一为武,二者事不同,但理相通。兵法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兵之道,贵在一个活字,活学活用,方能打胜仗。如果泥法而不知变,纸上谈兵,则会落得个身死国灭为人所笑。读书破万卷,贵在一个“破”字,破者,破其皮毛,取其精神,方能化他人之文字,而为我之血肉,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如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若只读书而不知用,用而不知变,就会像鲁迅先生所说,成为书的奴隶,是为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则为读书死。诚然读书之害远逊于用兵,但也不可等闲视之。胡适先生就曾说过:“读书好像用兵,养兵求其能用,否则即便有十万二十万的大兵也没有用处,有的时候,还要兵变呢!”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知读书之益,更知读书之害,它形象地把“读死书”“死读书”比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先生的美文<石榴>(见初中语文苏教版八下第一单元),以优美、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石榴别样的风采和独特的神韵.其枝干的"奇崛而不枯瘠",叶片的"清新而不柔媚",加之花朵、果实神奇梦幻般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石榴的宠爱、厚爱与钟爱,无不令人为之赞叹且心生感慨:<百榴>不愧为一篇美文,郭沫若不愧是一代大师.  相似文献   

12.
廖仲恺先生殉难六十四周年前夕,我在整理资料时,获得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郭沫若同志为廖仲恺先生遗容的亲笔题词。此文写在十六开白色有光纸上,背面尚有零星之黑色油墨迹。经专家鉴定,确是郭沫若同志之手笔。这是近期郭沫若同志手迹的重大发现,是一份珍贵的革命文物。全文如下: 这样精锐,沉毅,英敏的遗容, 呜呼仲恺先生,你诚然是精神不死。你所手定的三大政策:联俄,容共,扶助农工, 这都是中国革命并世界革命的根底。奈何惨遇毒弹使我们早失指针, 奈何随先生之终而三策亦殉葬矣。  相似文献   

13.
与其说《雷电颂》是屈原追求自由和反抗侵略的声音,不如说是郭沫若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郭沫若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高远的志向。上私塾时,有一次郭沫若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敢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就免罚。上联是: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对仗如此工整,而且志向如此远大,先生很是吃惊,也很高兴,于是全体学生都免于处罚了。1926年3月,郭沫若从日本留学回来后见到毛泽东,二人结下了毕生友谊。同年夏他弃笔从戎,参加北伐,准备报效祖国。蒋…  相似文献   

14.
<正>每一位大师都有其独到的读书方法和经验体会,冯友兰先生的十二字读书法可谓是经典之谈,对我们读书治学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其80年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十二个字: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精其选"。冯老认为,人生有涯,书海无边,因此读书须有所选择。他把书分为精读书、泛读书、翻阅书三大类。既有反复阅读"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一批精读书作为学业的基础,又要有一批"观其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的时候,即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郭沫若在《东北日报》上发表了《释鲁迅“题三义塔”诗》。编者加了这样的“按语”:“鲁迅先生有一首叫作‘题三义塔’的诗,原句是: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街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读者来信询及此诗涵义,经郭沫若先生代为解释如后。下面是郭沫若先生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名的学家郭沫若,在学、历史学、考古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都颇有建树。这与他善于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在《我的读书经验》一书中介绍了他读书的方法——“四为”读书法:  相似文献   

18.
<正>一、明确读书目的,掌握读书方法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有序的、多层次的、递进式的阅读过程,“读”不是终点,“会读”才是目的。著名学者胡适在《为什么要读书》一文中说:“为读书而读书,为求过去的知识而读书。不错,知识可以从书本中得来的,但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在先生的表述中,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佩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先生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