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重庆卷第2题: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相似文献   

2.
一、北魏均田制的产生自485年北魏颁行均田制,到780年唐政权实行两税法,均田制的施行,前后将近三百年之久。这一制度不发生于五世纪以前,而是发生于五世纪八十年代,是有其客观条件和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3.
北魏均田制,是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北魏的政治改革》一节教材的重点,也是北魏孝文帝一系列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措施.深入理解这部分教材,对教好本节课,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拟根据这部分教材,提出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一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关于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教材虽明确地指出,是"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巩固统治",但叙述的比较概括.下面是我对这段教材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国内学者对北魏均田制建设发生的历史渊源已发表了一系列讨论文章,一种倾向性意见是将均田制的建设不同程度上归之于拓跋族畿内计口受田制度在北中国的推演。在此认识基础上,关于北魏均田制的措置实施范围,近年有同志提出了鲜卑族是北朝均田制实施的重点对象。与此相左,程应鏐先生认为均田制令未曾在鲜卑族和新民聚居的畿内以及近畿地区实行,均田的真正实施对象是居于中原地区的汉族坞壁主、荫附以及自耕农。  相似文献   

5.
均田制从北魏到唐朝历时近三百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均田制的研究持续不断,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最近二十多年来均田制的产生、发展、施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均田制从北魏到唐朝历时近三百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以来,学术界对均田制的研究方兴未艾,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对均田制的产生、发展、施行等方面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均田制首创于北魏,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继承和发展.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令起,直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的实行为止.均田制从施行于一个割据政权而扩展到全国范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历时近三百年,其作用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然而,多年来,史学界发表了不少有关北魏均田制的论著、教材,基本上认为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豪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具备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占田的性质.此说很值得商榷.本文试通过对北魏均田令颁布前的土地分布情况、均田令的具体内容、颁行目的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以说明北魏均田制是一部限制与触动豪强地主利益的土地法.  相似文献   

8.
不论是汉代的名田制,还是唐代的均田制,都是按身份、等级占有田宅;都不是打破原来的土地占有情况而由官府重新分配;法律标准都只是一个限额,不是实授;都允许土地买卖,但都附加了许多限制条件,不是自由买卖。尽管汉名田制与唐均田制在具体规定上有许多不同,但是从总体上说,其间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9.
均田制始于北魏时期,历经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存在了大约三百年左右的时间。尤其是在北魏和唐朝前期,均田制的作用更为重要。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行这种土地制度,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魏和唐朝两个朝代的均田制各有特点。那么,它们的区别是什么?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北魏均田制,长期以来被公认为一种土地制度。这种观点的基础是所谓当时“土旷民稀”,北魏帝国拥有足量无主荒地,用以均分给农民。这样就构成了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笔者认为,北魏没有荒田授给农民,也确实没有均分荒田,均田制只是一纸空文。就此,我略陈浅见,恭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关于北魏行均田、立三长的时间顺序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混乱的症结在于未能将均田令的颁布与均田制的推行区分考察,指出:北魏颁布均田令在前(太和九年十月),设置三长制在后(太和十年二月),而均田制的普遍推行则稍晚于三长制确立的时间。所以,如果说均田令颁布与三长制设置的时间顺序,一定是均田令在前,三长制在后,若论均田制推行和三长制创置的时间顺序,则是三长制先于均田制。  相似文献   

12.
解放以来,学术界对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存在着封建土地国有制(以下简称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以下简称大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唐代前期,继北魏、北齐、北周和隋朝之后,仍然推行均田制,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但对均田制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即诸如均田制的范围是否包括了当时所有的社会耕地;均田制是否否定了社会上私有土地的存在;国家各类受田的性质;均田制下  相似文献   

13.
从北魏中叶到唐代中叶的二百六、七十年之间,作为国家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的均田制的推行,应当说是我国中世纪史上的一件大事了。对于这件大事,二十多年前,国内史学界已作了不少有益的研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还仅仅是开始,许多问题,有待继续思考,继续探讨,继续深化。比如均田制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实质是什么?是村社所有制?还是平均授田制?产生了,又为什么几次瓦解,几次恢复?到了开元天宝之际,又为什么彻底瓦解?这些问题,不但和均田制的实质,均田制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答     
问:唐代两税法的内容和产生背景简单说来是怎样的?(西南军区梁光裕)答:唐代承北魏、北周、北齐、隋各朝之后,施行均田制,原则上对每个成丁男子给予种植谷物的口分田八十亩,  相似文献   

15.
不了解“品式”制度 ,治史者把北魏以“均田”名义制订的“户籍样”误解为国家向农民分配荒地的法令 ,提出了“均田制”的说法 ,严重曲解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本文剖析了“均田制”解说中一些根本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何物“均田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在 2 0 0 4年第三期、第四期上连续刊发了张尚谦教授的《何物“均田制”》一文。文章提出北魏均田令是在“均田”名义下制定的带有赋税品式色彩的“户籍样” ,不是分配土地的法令 ,后来增添了垦田法 ,它也是“府户”的“户籍样”。北魏有两种户籍编制格式 ,并对“均田制”概念以及关于“均田制”的各种解说提出了质疑与批评。文章认为 :以前对“均田制”的各种解说 ,把中国一段社会历史发展描绘成古代国家行为推动的结果 ,社会经济是国家控制经济 ,歪曲了社会经济基本上是自发发展的真实情况。文章“言之有理、持之有故” ,本刊将此作为学术研究中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7.
贾思勰,北魏农学家,山东益都人。大约出生于公元五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曾做过北魏的高阳(今山东省桓台东)太守。他为官清正,善于体察民间疾苦,经常深入民间,“顺天时,量地利”,搜集民谣农谚。北魏“长三法”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的推行,给当时的农业生产带来生机,贾思勰为之大声疾呼。他著的《齐民要术》,就是在“均田制”实施以后,自耕农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较大进展,民生较为安乐的情况下写成的。它是北魏魏孝文帝改革的产物,是反映改革成果的我国迄今尚存的一部  相似文献   

18.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赋役制度。三者的实施在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同时三者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着继承性,因此在命题上有深度可挖。下面,本文拟从产生、内容、意义以及相互联系等方面对三者略做简要的叙述和分析,希望对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有所帮助。两税法,是唐代后期的赋役制度。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在土地与赋役制度上,唐初继承了北魏开始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后来,武则天至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就使越来越…  相似文献   

19.
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施的主要原则是“成丁而受,丁老而退”。关于中男受田应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中男当户者授以半夫田,此制始于北魏;一种是中男18岁以上“亦依丁男给”,始于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井田制、名田制、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变革,土地所有权经历了原始村社公有、国家所有及国有与私有并存的演变。每次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演变,都在当时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当然也暴露出其中的问题。分析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带,对今天的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