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定光佛信仰是闽台客家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作为闽西客家民间信仰中的神佛,定光佛是客家先民重构客家意象文化而再造的神佛意象。这一神佛意象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现实中的定光大师行善布施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定光大师圆寂,民众敬祀为佛,朝廷屡次敕封,定光佛神佛意象形成阶段;第三阶段是元明清时期定光佛信仰发展为民俗文化,并向台湾传播的阶段。定光佛又是一个意象系统,由圣物圣地、民间传说、寺庙庵堂、民俗事象、自然与人文景观等构成。定光佛文化意象的建构过程也是客家文化的建构过程,它蕴含着客家的历史、信仰、情感和理性,对慰抚心灵、庇护生命、保持客家文化记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维系着海峡两岸客家的情缘与法缘。  相似文献   

2.
闽西客家对定光古佛普遍信仰,从宋代延续至今.武平县岩前均庆寺是宋代以来最受信众敬崇并唯一香火延绵至今的定光古佛寺庙.定光佛信仰不仅辐射到赣南、粤东等客家聚集地,而且传播到台湾岛内,成为两岸客家同胞联系的精神纽带和桥梁,对于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血缘认同具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聚居在渝、黔、湘、鄂一带的土家族人,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间文化信仰。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原始思维的影响、外来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发展的不足,土家族民间文化信仰表现出原始性、渗透性和守常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宋清时期大量官私学校在赣闽粤边区的兴办,促进了儒学在客家地区的广泛传播;与此同时,政府也按照儒家"以神道设教"的原则,通过建立祀典、拉拢改造、打击毁禁等方式,加强了对客家民间信仰的管理和控制。儒家文化在赣闽粤边区的广泛传播,对客家民间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天地君亲师"也成为客家人的祭祀对象。  相似文献   

5.
无论在联合国还是在国内的官方文件中,都没有对民间信仰的文化遗产属性做出明确规定。但因为民间信仰具有民间自发性、综合多元性、活态流变性、集体传承性等特点,所以具有明显的"非遗"属性。台湾地区的民间信仰大多都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在沟通和联系两岸人们之间的感情和交流方面具有巨大作用,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去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方面的交流和互动。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且广泛存在的、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敬畏和崇拜,是围绕着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而形成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民间信仰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多元性和民间性、功利性和实用性、渗透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有着本体论、价值观的相通,德福统一是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共有的理想,民间信仰为道德信仰提供教化途径。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是乡村重要的文化根脉。民间信仰空间是一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深入探索并理解这类信仰空间是我国乡村保护与振兴工作的关键。就客家地区而言,关于信仰空间的历史形成、布局形态和景观表现等方面的基础认识,至今仍然很模糊。为此,尝试通过实地取证和文献调查,并综合应用民族文化和空间解析等方法加以揭示。研究结果表明:客家乡村民间信仰空间的历史形成,来源于百越土著,受到中原汉族以及其他外来族群的影响,并与复杂的地域再创造有关。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空间,在客家乡村中体现为分散式的节点布局和多样化的游行活动路线,并与山石、水系、树林、民居、道路等自然或人文环境要素紧密共生。  相似文献   

8.
泰山神民间信仰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它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深刻社会背景的社会现象,广泛地渗透到底层社会的每个角落和广大民众的心灵里。作为一种准宗教信仰,泰山神民间信仰里面有宝贵的和谐思想的文化资源,对泰山神民间信仰加以合理定位和引导,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先民大都是明末、清初从福建、广东两地渡海来台,他们带着家乡的守护神随行庇佑,这些从原乡带来的神祇,在移民在地化后,在台湾纷纷建庙祭祀,成为台湾民间信仰的中心。而客家"岛内移民",从苗栗移民者,大都带着公馆五鹤山五谷爷;从新竹移民则带着新埔"义民爷"信仰,再到移居地建庙祭祀。透过五谷爷、义民爷信仰,移民至花莲、高雄的客家人,每年都回祖庙进香,回乡扫墓祭祖,召开宗亲会,充分显现客家族群怀念故土,饮水思源,重视宗亲,慎终追远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11.
民间信仰的信对象繁杂,表现形式多样,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民间信仰的自身特点,人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等原因,上海地区祠祭形式的民间信仰总体上趋于衰落,但近年又有复苏的迹象,而散在的民间信仰活动,如巫术,占卜,预兆,禁忌以及祖灵崇拜等现象还时时可见,其社会原因是深层次,多方面的,民俗传承的滞后性决定了信仰习俗的演变不可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上海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应重视其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古人认为 ,司命神是文昌宫第四星 ,主督察人命。汉代 ,司命虽为“宫中小神” ,但因其能主宰人之生死 ,神小权大 ,因而地位很高。不仅被纳入国家祀典 ,而且得到民间百姓的普遍信奉。人们不仅在家中别作小屋供奉之 ,出门时也随身携带 ,随时祭祀。说明两汉时期 ,司命神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 ,司命神之地位在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文化资源是可供开发利用、发展地方经济的资源之一。文章在界定"民间信仰"定义的基础上,阐述当前我国民间信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概况,将之概括为祭拜用品的生产与销售、信仰场所的进香与观光、节庆活动的旅游与商贸及神灵故事的影视与演艺四个方面,进而提出进一步加强开发利用的思考: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要坚持传统传承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要坚持以创意做大做长产业链。  相似文献   

14.
泗州佛信仰     
泗州佛,是人们对唐代来自西域的僧伽被神化成佛后的称谓,是在泗州的灵异事迹与造福于民众、坐化后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而奉为“泗州大圣”,进而成为“泗州佛”、“泗州文佛”。泗州佛信仰广传大江南北的江、浙、闽、豫等地区,无论是在其信仰的形成和由盛转衰时期,都伴随着对佛教与社会民俗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泗州佛信仰至今犹有其道德建设与开展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托口镇浓郁的宗族、萨神、傩神、宗教以及自然和伟人崇拜等民间信仰,体现在当地建筑、民间习俗和民间技艺等方面,具有一定积极的社会功能。这些信仰文化的传承因修建托口电站而遭受严重影响。为了抢救、保护和发展托口民间文化,促进托口旅游的发展,坚持信仰自由、以人为本、政府支持、迁旧如旧等保护和开发原则,通过载体化、有形化、活性化等保护方式抢救和保护托口优秀的民间信仰文化。借此发展旅游业,以促进该文化的传承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文化是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洗濯而流传下来的精华,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与羁绊,它以通俗易懂、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民心,将全体中国人紧紧连在一起.而台湾和大陆民间信仰不管在形成还是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笔者阐述民间信仰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探讨台湾与大陆民间信仰文化的渊源,提出加强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交流的一些建议,旨在突出民间信仰在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以便更好地发展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它独特的艺术风格要求在演唱中要有独特的技巧。掌握好发音、腔韵、装饰音和衬词等方面的特点和运用技巧,是演唱客家山歌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才能在演唱中既保持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又不断为客家山歌的科学演唱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18.
山西是戏曲的滥觞之地,自古就有在民俗信仰活动中演出戏曲的传统。山西信仰民俗中的戏曲演出种类繁多,可分为春祈秋报、迎神赛社、集市庙会、公私祭祀等形式。对山西信仰民俗中的戏曲深入研究是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领域,在民俗文化日渐式微的时代,需进一步发掘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中有大量的佛法道行、忠魂显圣以及地狱等描写,大多是虚构的,我们称它为"现实"基础和逻辑前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观念;生死轮回观念;"与神生活",即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离不开鬼神,与鬼神"生活"在一起或同一片天地。这些描写在作品中起到了多重作用。有的起着结构全篇的作用,有的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有的影射着人世社会,起着警示人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