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代曲论家朱权曾在《太和正音谱》中评《西厢记》云:“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甫。”这是赞赏其语言风格之美。如果我们用“花间”比喻《西厢记》所描写的景物之美,以“美人”形容《西厢记》刻画的主要人物莺莺,张生和红娘的心灵之美,是更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2.
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香和红艳一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坠金钗。金钗钗上缀芳菲,海棠花一枝。刚被蝴蝶绕人飞,拂下深深红蕊落,“污奴衣!”(《虞美人》) 敦煌曲子词是敦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中一些曲目的艺术魅力更是千古不衰!本词是敦煌曲子词中写美人词的名篇之一,它歌咏了美人折海棠花时的趣事。上片,描写了和枝折花的情景;下片,描写了“污奴衣”的经过。上片“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写海  相似文献   

3.
张九龄在《感遇》中写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学生即使犹如草木也是有其独立之人格、个体之情感、自由之思想,教师是很难改变的,何况我们还说不上是“美人”,可以做的就是恰当地引导。  相似文献   

4.
吴门四家     
明代中期活动在苏州地区的四位著名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他们以新颖的艺术风格,一洗往日画坛衰颓之风,成为当时崛起的一支新画派——文人画派。这种画派对中国画影响深远,从明代中期起,以至“直使清代三百年之山水画,全属此派画之下。”他们四人因此被后人合称为“吴门四家”。 “吴门四家”中的老前辈是沈周(1427年——1509年),他号石田,江苏长洲(今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明代苏州画家陈淳水墨写意花卉画的论述,指出其水墨花卉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与沈周“观物之生”的绘画思想作比较,着重体会陈淳“观物会意”绘画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又是花开时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读这首词的时候,窗外的石榴花正开得红红火火,让旁边的夹竹桃黯然失色。看着花开,看着时间在石榴花间不停地转悠。直到有一天,再也没有时间驻足观赏那红花与绿叶的组合,再来吟诵这首诗时便有了触目惊心之感。“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不知明年是否还有如我这样看花开的入。花开又花落,虽然花落了又会开,然而等待毕竟是一个漫长难熬的过程。于是林黛玉在感触到满园落花后才有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凄叹;于是李易安在一夜的“雨疏风骤”…  相似文献   

7.
杨思琦是去年“香港小姐”的冠军获得者。能登上这个“美人宝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她的皮肤像剥皮的鸡蛋那样滑嫩,当然为保养这样的好皮肤,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8.
魏虹波 《学语文》2005,(3):37-37
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殇,好一丛高洁的菊!“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不为世尘滋垢的菊!鄙薄利禄,蔑视权贵,不甘屈辱,嵇康、庄子、项羽,好一群高扬自己独立人格顶天立地的人!  相似文献   

9.
祖国母亲     
人们常说:第一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蠢才。不错,如果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那么就是再美妙的比喻也会失去光彩。但是,生活中有一个比喻,即使你用它一千次,一万次,也同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那就是把祖国比作母亲。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祖国比作母亲呢?也许有人会说:“因为祖国用她江河的乳汁喂养了我们。”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祖国比作奶妈呢?还有人说:“祖国用她的山川怀抱抱大了我们。”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把祖国比作保姆呢?不管“保姆”、“奶妈”,或者其它任…  相似文献   

10.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其实,这“花间美人”既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又不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笔,其语言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相似文献   

11.
焦伟 《语文知识》2006,(3):25-25
美人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相似文献   

12.
自明代以来,刊刻元杂剧多以“折”作为场次划分的标志,关于“折”的起始与本义,前辈戏曲研究家对此虽有种种说法,但都为明代人“分场”说法所囿,无法撩开元杂剧“折”的神秘面纱。其实“折”源于元刊杂剧的“一折,”本是一个表示长度单位的俗语,元代剧作家借用这一俗语作为行当术语,以提示演员实际演出时要表演一个短小戏段。“一折”的本质特征属于一种舞台提示,其起始和本义都与元杂剧划分四大场次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后来在元末明初时被进一步引伸扩展,“折”才正式用来作为场次划分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的崔张故事乃千古佳传,其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的和谐统一,为“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奠下了很好的基础。现以第三折《长亭送别》为例,试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小班正在进行"小花园"主题活动,"花儿好看我不摘"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对花儿的爱惜之情。不过,在活动过程中意外时有发生。午间散步时间,教师带着孩子来到了操场前的小花园里。这里的花正开得鲜艳,孩子们很喜欢这里。突然,乔乔眼睛一亮,她发现花园一角的一朵紫色小花好像正在朝她笑呢。真漂亮啊!于是,她左看看,右瞧瞧,又瞄了一眼教师,发现大家都没有注意她,便欢喜地将花摘了下来。  相似文献   

15.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16.
萧赖采莲曲):‘“江花工面两相似。”说明花与女,在表象特征上,有权相似处,正面两相映衬也。故在古代诗歌中,两者往往互为比喻,从而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如崔护(游城南)所说“人面挑花相映红”。或以花写女,或以女写花,或花女合写。(冷斋夜话)说,“前辈作花诗,多用美女比其状”。(木天禁语}云:“咏归入者,必惜花为喻;咏花者,必借妇人为喻”。已经作了很好的总结。以花写女者,花为陪衬,后独孤及(和赠远诗):“记得去年春风至,中庭桃李映琐窗。美女瑟瑟对苦树,玉颜亭亭与花双。今年新花如归时,去年美人不在兹…  相似文献   

17.
明刊元杂剧《西厢记》至少有六十种以上,但是由于这些刊本刊印的数量都不是很多,而且均自诩为最可靠的“元本”“古本”,而贬低其他刊本,认为是伪托的“赝本”,只有龙洞山农、王骥德两人曾推崇金白屿、顾玄纬、徐士范三种不同的刊本,此为罕见的例证。 凌濛初刻本的问世大致在明代天启年间,下距明代之亡大约是二十年左右。在众多明刊本之中,凌刻是唯一的完全按照一本四折的结构、每一本均有题目、正名四句的版本,并以第四句名题。按凌濛初刻本之体例,剧有五本,称《西剧五剧》。 诚然《西厢记》是“天下夺魁”的名剧,但是藏晋叔《…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常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来形容女子之美。这话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中国古代四位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的代称,每个代称里都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明代陕西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做了描述,并且对各种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在明代虽然已不再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的中心,但是戏曲活动仍非常繁盛,变体杂剧中独折戏便始于陕西,而杂剧家中的康海、王九思无疑属明代戏曲大家。晚明时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在陕西亦有相当成就。秦腔的出现,更是开中国戏曲花部乱弹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九疑     
读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三册(2003年4月浙江第7次印刷本),笔者发现九处疑窦,现试述如下: 疑一,《离骚(节选)》(P31)提示中云,屈原“晚年作《离骚》”。案:其创作年代,虽说法不一,但不能武断论之。根据《离骚》诗中反复透露“及年岁之未晏”、“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等年龄信息,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