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这已是一个老话题了。但在教育工作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仍存在不少误区。第一,严而无节。某些教师对学生充满热情,工作起来也特别卖命,但却忽视对学生心理的体察,往往期望值过高,特别是不分阶段、对象,千篇一律,急于求成,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师生间出现龃龉,甚至产生出格的言行。如有的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讽刺、挖苦学生。这类教师在工作态度上的勤勉精神往往掩盖了工作方法上的失误,他们的做法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教师本人却误以为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倒是学生们不知好…  相似文献   

2.
张凤儒 《考试周刊》2013,(34):171-171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客体",课堂教学遵循"三为主"原则,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这些无不强调着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是拥有最多发言权的课堂的最大受益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是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在传授中重"导"是好方法。但教师"喧宾夺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文章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主体”教育的变革与“对话”教育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祁中伟 《师道》2007,(4):28-29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什么事都顺理成章、尽在学生预料之中,则难出奇效。为了达到艺术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些“怪招”。  相似文献   

5.
《湖北教育》2015,(1):4-5
教师的绩效考核作为教师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诊断教师教育教学情况、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各地、各校在实施教师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失之偏颇。据悉,某校出台校规,将学生视力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消息一出,引发各方热议。诸如学生迟到、学生作业量、学生留校时间、学生就餐剩饭量等类似有关学生管理的内容,似乎只要某领导一重视或者  相似文献   

6.
《教育情报参考》2006,(12):I0001-I0001
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他们喜欢的是刻想着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是对学生真诚、坦荡,能得到学生真心与信赖的教师。他们喜欢是有丰富阅历的、有广博知识的,晓知一些古今中外、天地理、学时事、体育名人的教师。  相似文献   

7.
马际娥 《农村教育》2006,(7):100-100
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在教育教学中。不是教师越勤快地讲授,学生就会学得越多。相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是“勤快”地讲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越少.学生独立探究体验的机会就越少,教师的“勤快”必然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8.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教育而言,爱更是其核心,其灵魂。西方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我国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得更直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是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是其教育艺术的核心。但是,要做到真正爱学生是很难的。台湾教育学家高震东就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其实,在我看来,爱学生之难,主要难在对“爱”的理解,对“爱”的解读。很多老师自以为自己很爱学生,结果未能起到好的效果,未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那么,何为爱学生呢?我认为爱学生就得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赏识学生、感动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唐小群 《湖南教育》2001,(16):43-43
加强教师的自我心态修炼和自我形象塑造。教师必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个体存在价值和上进愿望的肯定,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同时,教师的服饰、声音、体态、面部表情等自我形象也对活跃课堂气氛很重要。因此,教师穿着应讲究得体大方,声音应追求清脆甜润,  相似文献   

10.
李方杰 《广西教育》2014,(25):57-57
正在教学中,教师都会遇到一些被他人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也是令教师们感到头痛的教育对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与其他学生只是存在"天赋"上的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缩短学生间"差异"的距离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绝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学生也一样。笔者批改过这样一篇作文,作者是一  相似文献   

11.
对于职业学校不同的因素、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要求,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除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外,还要培养教师有一手"侦查的手段"——秘密性、技术性、同步性、直观性和强制性。通过采用这些方式,教师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从而培养好学生,教育好学生,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校教育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人文关怀、爱心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为之不断努力探索着和认真实践着。然而,相信有很大一部分老师会和我有同样的尴尬和困惑:为什么有的学生教师倍加关怀、悉心辅导,他们反而更加落后,一路滑坡?为什么有的后进生经过一两年的转化,仍没有多大起色?为什么教师对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进生却在逐年增加?前几天看苏州电视台《社会传真》,有这样一则报道:新学期开学之初,江苏省吴江、太仓等地的政府领导结对帮困献爱心,资助贫困学生。他们一改以往由受助学生上台领取钱物并…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教育理论和观念当中,教师经常被告诫要舍得“放权”,反对教师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包办代替,要敢于和善于放手让学生去做,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创精神。否则。凡事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则会“惯坏”学生.抑制学生的创造潜能,束缚学生的手脚.使学生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心理和思维定势。然而,这只是道理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认为有些事情教师还必须得“事必躬亲”“该出手时就出手”。否则也会影响教育效果.甚至有损教师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态小学共同体宣言指出:无限放大教师的作用是反教育的。如何定位课堂上教师的作用?真正的可持续的教育应该是"小"教师"大"学生的教育。"小"教师不是指教师的年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也不是指课堂不需要教师,而是指师生的学习地位的变化,主体角色的变化,教师对待学生的观念的变化。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5.
对于职业学校不同的因素、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要求,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除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外,还要培养教师有一手“侦查的手段”——秘密性、技术性、同步性、直观性和强制性.通过采用这些方式,教师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从而培养好学生,教育好学生,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正向我们涌来,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教师主导地位的重建,使不少教师感到教育教学工作茫然失措,这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明显。一则,仍然存在教师"预设框框",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再则,出现教师过于忽视"导",一味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结果学生连基本的学习目标都没达到的现象;其三,出现教师将以往讲授的地方或要提的问题写在投影片、课件中,变换形式地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以上种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人民辛勤的园丁,是祖国花朵的领路人,而班主任则肩负着班级稳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任。班主任虽然不是干部,但是他的担子却很重。他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也是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作为一个班主任,在他的生活中必定有"得"也有"失"。  相似文献   

18.
李振虹 《中国德育》2010,(8):85-85,90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什么事都顺理成章、循规蹈矩,尽在学生预料之中,则难出奇效。为了达到实质的教育效果,教师不妨反其道而行之,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教育无痕,教无定法,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就是有效的、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如何立足课堂,实施创造性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重视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从创设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拓展创新思维空间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处于教育行业,天天听到的、思考的就是“怎样才算是个好教师呢?”领导?家长?学生?让所有人都说这真是一个好教师?那也是不现实的。领导喜欢的教师,家长未必认可;家长认可的教师,学生又不一定赞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