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司法考试制度下的法学本科培养目标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对我国法学本科培养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实现法学本科培养目标与司法考试的衔接,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创设了风格迥异的法学本科培养目标.鉴于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独特性,我国学者纷纷时我国法学培养目标进行了有益探讨.笔者认为国家司法考试制度下的法学本科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基础型法律人才培养,在基础型法律人才培养中融入多元化职业教育,为国家司法考试提供人才支撑,这是在基础型法律人才培养前提下的培养方向.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司法考试与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认为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是我国唯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搭建起良好的制度联系,也为法律职业的正规化、专门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为法学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然引起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培养模式乃至整个法学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这一教学法不仅可以实现与司法考试的衔接,也可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姜帆 《林区教学》2008,(11):38-39
作为法学教育体系中间层次的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法学人才",但是"培养何种法学人才"一直是法学教育界的热门探讨话题。根据对"法学本科教育培养具备法学知识的通识式社会管理人才与法律实践人才"的社会功能的分析,对社会大众关于法学本科教育的合理预期即培养能够满足大众生活中法律问题的解决的需要的审视,结合法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即法学本科教育必须从重理论转向重实践的认同,应用型人才(精通法律的管理人才和法律实践人才)是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取向之维度。  相似文献   

4.
法学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在培养法律人才、促进法学研究、发展法学理论、为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智力服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针对我国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尊重教育规律和法律科学规律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完善对策,以期勾勒出一个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性质及模式检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但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以及高层次法律人才的缺口,折射出当代法学本科教育急需转型和变革。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为精英教育;法学教育的性质须从通识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而复合型法律人才将是法学教育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法律人才的"过剩"与"短缺"凸显法律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和个性的缺陷.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立足法学教育现状,把握其多样化的特点,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建议从压缩办学层次、统一办学标准、实行分层次办学、发挥自身优势等方面渐进推行法律人才特色培养方案,以满足国家对多种层次、类型、规格法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2010年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育部在2011年启动了计划制定高等教育100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的"本科教学工程"计划。建立法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法学本科教育属性的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法学本科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急迫需要。本文阐述了建立法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以及能力本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概念,从能力本位的视角出发,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普适性能力与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应当具备的法律职业能力两方面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即定性标准体系。最后还设置了评判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是否达到质量标准的可供参考的明确具体的量化指标,即确定法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定量标准体系,使之能够较为直观地评判一所高校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程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急剧发展的社会需求,法学人才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迫切需要加快调整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介绍国内外法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法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国外培养模式方面,如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重视司法考试和法学人才的分类培养、与实务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开设大量的阅读与写作训练等。国内培养模式方面,如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变革与实践能力提升,重视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包括个性化发展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科竞赛与涉外型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9.
独立学院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科学程度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应与母体学校相关专业培养模式不同。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课程设置应分为教育——专业教育——综合三层次,教学方法应综合运用理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诊所教学法,同时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学业导师制。  相似文献   

10.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目前,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普遍存在困境,为走出当前困境,我们应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契机,按照其要求,改革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校地方性与实务性并探索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建设优秀的法学师资队伍;完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孙炜  杨志民 《培训与研究》2008,25(12):55-57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科学程度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应与母体学校相关专业培养模式不同。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课程设置应分为教育——专业教育——综合三层次,教学方法应综合运用理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诊所教学法,同时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学业导师制。  相似文献   

12.
法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要正确处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关系.影响法学教育目标实现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主观上法学教育目标不被重视;制度上教育层次、教育形式繁杂无序;教学组织不完全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实现综合性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适当调整培养模式和学制,完善教学内容,落实实践性教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是法律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尚待改革和创新.基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其教育模式的改革应包括: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加入法学本科培养目标体系: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法学教育的始终;探索新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加强法律诊所教育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学本科教育蓬勃发展,但存在培养目标错位的问题.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法学教育的职业性质,要求法学本科教育采用复合型培养的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应当选择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将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定位于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探索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准确定位法学特色专业、明确法学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与整合教学资源、改革与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建设.  相似文献   

16.
法学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法律人才的重任。近些年法学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偏低甚至垫底,这说明目前的法学教育未能对接人才市场需求,亟需改革。从法律职业的特性和法学本科教育的大众化分析,地方高校法学本科生的法学教育应定位为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法学职业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应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师资力量等方面着手,重构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的法学职业教育,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衔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思想基础入手,对传统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学术研究型人才、法律应用型人才、法律复合型人才进行分类培养的目标设计,讨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新模式,并从制度保障、教学设施保障和师资保障等方面论述了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职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已经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法学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法学教育不能沿袭过去的培养目标,而是要定位在培养普通法学人才,为社会输送大批从事简单或辅助性法律事务工作的法律人才目标上。  相似文献   

19.
法学本科实践课教学模式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当前,探索"思想性-专业性"实践教学模式非常有必要,这是由法学本科教育应培养实践性、应用性人才的基本目标决定的,是由单纯的专业性实践教学课模式和单纯的思想性实践课教学模式存在着功能缺陷决定的,是由法律人肩负重大社会责任与当代法学本科生自身存在着不足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这一探讨有利于丰富法学本科实践课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法学本科实践课教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阵地,法学教育关乎人才培养的成败。目前,高校法学教育模式存在学生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教学方式线性单一、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育不足及反馈机制严重滞后等问题,反映出高校培养的法学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为此,需要完善法学体系,培养法学思维,丰富法学教学方式,构建长效的实践与反馈机制,优化高校法学教育,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