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漫长的关羽被神圣化的历史过程中,有一股相当巨大的力量把关羽推上了历史的神坛。这股力量中的一部分是由历代文学艺术家们生发而铺展形成的。关羽能成为“显佑千春”的“武圣”,除了历朝统治者的推崇外,是得力历代文学艺术家对关羽的美化和颂扬。宋、元、明、清四代,有多少枝生花妙笔把普通的关羽描写成“忠”、“勇”、“义”的理想化人物;有多少锦心绣口把平凡的关羽演化成“英雄”和“超人”;又有多少篇绝妙诗文把凡人的关羽吟唱成超逸绝伦的“圣人”和“神人”。关羽的“忠”、“勇”、“义”理想化人格形象是经由文学艺术家们的创造而形成雏形又趋于完美的;关羽生平一些传奇事迹也是经由民间说唱、小说演义、戏曲表演等艺术加工和渲染才灼灼生辉的;而关羽身上传奇般的灵验也是经由文学艺术家们的描写和刻  相似文献   

2.
关羽重义气,勇猛无故,在清代,被尊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按《三国志》中记载。关羽重士卒而轻士大夫,性格比较傲慢。在军事上过于自信。是导致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千古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让我们来看一看。在小作者的眼里,关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  相似文献   

3.
在封建社会,各阶层人士均崇拜关羽,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忠义和勇武构成关羽文化的基本内容。他的降汉、放曹行为,玉成了他独特鲜明的性格。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以义成就了万世不朽的清名。  相似文献   

4.
李占海 《文教资料》2009,(30):15-17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以义重如山而闻名的绝伦超群的人物,义是他最突出的美德,被清代毛宗岗称为“义绝”。本文论述了关羽忠义形象的形成,关羽忠义的内涵及特点,关羽是历史上忠义的理想化的完美典型,最后指出关羽的“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真实人物,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他被推上了无以复加的神坛之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崇拜现象。本文就关羽产生地——关公文化之源,关羽如何走上神坛,国内外关公文化崇拜现象的产生、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关羽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这个形象的塑造上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对“义”的过分渲染,使关羽性格矛盾重重,导致了人物性格的分裂。对关羽的神威和战绩夸张过分,以致写英雄末路时显得突兀,使人物性格的发展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在写关羽败亡时,过分强调了“数”,淡化了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就整体而言,关羽形象还是一个类型化、道德化的化身,成功之处是写了失败的英雄,最大的遗憾则是性格分裂。  相似文献   

7.
“关公战蚩尤”是一个在山西地区流传很广的神话传说。关公与蚩尤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在这则神话中却“战”到了一起。通过文化要素分析法,我们对“关公战蚩尤”的四大文化要素:盐池与蚩尤、关羽、道教,进行具体分析,以弄清这四大要素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相融合,并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揭示出这则神话得以形成的合理轨迹。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关羽并无绝伦超群之处。宋元以来,在统治者的提倡之下,关羽崇拜之风日盛,明清时期到达顶峰。宋元时期关羽形象的演变以及明清时期关羽形象的诠释与关羽崇拜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演变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现象,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论《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天中学刊》2002,17(3):39-42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和“勇”极为突出。其“义”乃儒家思想的结晶,表现为多种形式:忠义、信义、恩义、仁义和道义等。关羽之义与勇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小说中被加以神化。关羽骄矜的性格弱点也很明显。关羽 崇拜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众心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这篇小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运用历史颠覆法。在历史上 ,关羽、刘备、诸葛亮分别是忠义、仁爱、智慧的化身 ,是千百年来人们崇拜的偶像 ;但《华容道事件的真相》这篇小说却一反传统 ,把他们刻画成了徇私枉法、政治投机的蠹虫和骗子 ,从而使旧题材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 ,是因为关羽在落难的时候 ,曹操给他的“福利待遇不错”。得了人家一点好处 ,竟连国家的利益都可以出卖 ,这哪里还有半点忠义 ?关羽如此玩忽职守 ,可刘备“只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 ,就屁事也没有了”。其中的“猫腻”是“若关羽一刀结果了那厮的性命”,…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演义》的关羽形象,是塑造得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在整个作品的肯定性的人物形象体系中,它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毛宗岗将诸葛亮、曹操和关羽,称作全书的“三奇”、“三绝”——说关羽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是“千古第一名将”。长期来,关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并且“羽”字被避讳了,尊称为“关公”或“关云长”。在历代统治者的提倡下,关羽越来越升级,一直升到和称作“孔圣”、“宣圣”的孔子那样相提并论的“关圣”、“武圣”的地步。据徐珂《清稗类钞·戏剧  相似文献   

12.
一.真实历史中关羽形象的内涵与力量 历史上名将无数,但如关羽被尊为“武圣”,奉为神明,庙宇塑像遍布海内外、香火至今尤盛者却是寥寥无几。关羽的形象,从历史的真实走向民间的传说,并最终成为立于庙堂的神明,这在众多历史人物的流传中实属罕见。究其原因,首先就是关羽性格中所具有的理想道德,关羽性格中的忠义、信勇不仅使他拥有了深厚而广博的民间基础,更是满足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中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关羽的武艺绝伦。但据《吴书》记载,华雄死于孙坚之手,并非关羽所杀。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对历史原型进行了移花接木、虚构包装。也许你会疑惑:这不是与写作要求真实相悖了吗?是的,文贵求真,但“真”的要义是指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雅俗文化的位置随着时代风尚、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变迁而相互转换,关羽就在不断转换的雅俗文化之间徜徉。《三国演义》关羽的雅文化主要体现其威勇忠义的精神品质,由成书前的关羽俗文化——历史的关羽和民间的关羽融汇而成;同时又以成书后产生的深入人心的关羽雅文化为基础衍生出新的关羽俗文化——关羽的神化及其在民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诸葛亮一生中并没有想“争夺天下,建立王霸之业的雄心”壮志,关羽不是“诸葛亮攫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诸葛亮也不是想“假吴人之手置关羽于死地”。他和关羽之间的关系只是蜀汉政权内部大臣与大臣之间的平等关系,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存在所谓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16.
濮文起先生著《关羽——从人到神》一书是首部阐述关羽“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神化轨迹的著述,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该书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参阅了众多前人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全面、立意新颖、视域广阔、史料翔实的鲜明特点,对关公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详细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站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长廊里,面对无数的文化圣人,人们不能不陷入这样一种沉思之中:武圣人关羽一生除了斩将搴旗之外,并没有留下任何足以震烁古今的煌煌巨著和赫赫业迹,但他却凭借着他“忠”“勇”“义”的人格力量,毫无愧色地耸立于中国文化圣人的崇  相似文献   

18.
说说关羽     
他,身高九尺,面如红枣,眉似卧蚕,丹凤眼,仪表堂堂。他就是“三国”中赫赫有名的关羽。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身跨赤兔马,好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在“三国”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关羽给我的感触最深。“义”是关羽的“魂”。关羽被称为“义圣”,在情义有价的今天,关羽的义薄云天尤为可贵。听说过“过五关斩六将”吗?对,关羽在曹营中锦衣玉食,还喜获赤兔宝马,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他抛弃了曹操赠与他的荣华富贵,毅然踏上了寻找刘备的征程。一路上,他竭力保护甘、糜二位夫人,肩头的担子很重,可他无怨无悔。因为没有通行令,一路上屡次遭遇阻拦伏击…  相似文献   

19.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终穷已经不是孩子。从生理年龄和文化年龄来说都是如此。我们的文化年龄和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相依相融。称为文明古国,至少说明在我们国家文明和蒙昧、野蛮的交战由来已久。交战双方倒下前最终都面对后代,因此我们身上密藏着它们的无数篇遗嘱。我们是一场漫长交战的遗留物,我们一生下来就不是孩子,真的。”(余秋雨语)作为中学生朋友,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