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语俗语作为民俗语言,尤为鲜明地反映着汉民族的民俗文化风貌。从烟台、威海一带广泛运用的主题鲜明、内容简练、通俗易懂的俗语中,可以透视出胶东民俗所独具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通过海南话俗语中蕴含着的海南独特人文讯息——海南人特有的观念、信仰、意识、模式等,挖掘海南旅游人文环境即旅游者周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状况,了解其人文环境文化对旅游者的旅游价值、情感等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具有的影响力和制约性。最后提出推广海南旅游人文环境文化的建议,有力于宣传、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已上升为更高层次审美享受,旅游美食逐渐转向美食旅游。在海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俗语中蕴含了丰富的美食旅游文化信息。从"天然美食"俗语中挖掘其特点与优势,并提出推动海南天然美食旅游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马重奇教授在闽方言韵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与他搜集材料的全面、研究方法的科学有效及自身深厚的学术积淀有关。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也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5.
普通话和汉语绝大多数方言都有连续变调现象.本文选取闽方言区的四区八点为研究对象,对闽方言的连读变调作了初步探析,并对其特点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一、闻人迁徙入广东省及福建闽南方言的传播;二、闽人迁徙海南省及福建闽南方言的传播;三、闽人移民入东南亚与闽方言在东南亚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8.
李卫群 《教师》2020,(8):127-128
海南话,又称“海南闽语”“琼文话”,是海南的主体方言。海南话俗语来源于百姓的生产生活,传达着海南人民的社会和文化信息,反映了海南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文章通过对海南话俗语的考察,探讨海南话与当地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海南方言以及海南文化。  相似文献   

9.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结果的体现,所以造词理据一般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要素。海口闽方言造词理据探析是在当地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基础上,说明事物自身特点、认知主体独特思维方式、特定地域风俗习惯、民族之间交往等都会成为方言词汇的产生理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一、闽人迁徙入广东省及福建闽南方言的传播;二、闽人迁徙海南省及福建闽南方言的传播;三、闽人移民入东南亚与闽方言在东南亚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中古四声在闽北方言的今读与古今声母的类型存在着制约关系,同属内陆闽语的闽中方言也有所体现。考察中古上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上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以明晰古上声在内陆闽语今读调类的文白层次与对应情况,并勾画文白层次的分布特征,追索其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定安话是海南闽语的重要分支,其中存在情态动词重叠这一独特的语法现象,这在普通话中并无对应结构,具有一定的语法研究价值。研究表明,定安话情态动词重叠在语义上通常表示“程度增强”,该重叠结构的第一个成分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很”。这一研究结论从一个侧面印证了Moravesik的“重叠结构用于表达语义加强”的理论假设,同时对进一步揭示定安话情态动词的系统特征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闽方言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总体而言,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对闽、客方言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在局部地区,闽、客方言对粤语亦不乏反作用力。运用大量方言材料,结合历史人资料,试图初步揭示闽语在广东特定的环境中对粤语的反作用力,分三部分:一、广东闽方言的分布;二、粤方言语音中的闽语成分:三、粤方言词汇、语法中的闽语成分。  相似文献   

14.
福州方言为载体的闽剧,表现了福州人的思想、生活与性格,也表现了特有的闽都民情风俗与时代精神。闽剧中的平讲戏最能体现闽都地方特色,是闽剧中最贴近百姓的戏。《贻顺哥烛蒂》是福州方言剧的代表作,《荔枝换绛桃》则是发生在“三坊七巷”附近的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他如《甘国宝》、《陈靖姑》等剧也是闽剧中表现闽都名人与民俗的杰作。  相似文献   

15.
粤东闽方言区至迟在13-14世纪已初步形成,潮州与梅州语言出现分异。在潮州政区范围内,始终未能形成为统一闽语分布的语言格局,仍有相当部分地域属非闽语区,而粤东的闽语区也不以潮州为限,方言界线与政区界线并未能重合。  相似文献   

16.
考察中古去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去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最后对因接触而产生的一些变异现象进行分析,分析集中于来自共同语和南平"土官话"的影响,包含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闽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语音差异较大,很多在普通话不谐音的字,在闽方言却是谐音的,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谐音文化。谐音文化一般分为禁忌和祈福两大类,具体表现为谐音习俗、事物改称、方言熟语等方面。从闽方言语音特点出发,可以探讨闽语区的谐音文化的形成和分布及其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闽东罗源方言中,运动事件的路径信息常由趋向词进行编码,根据趋向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趋向动词,另一类是趋向唯补词。  相似文献   

19.
民俗吉祥语是一种反映民俗事象的语言形式,它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人们的强烈愿望,具有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神秘莫测的心理作用。吉祥语作为祈吉求福的象征性语言符号,以及美好追求和诚挚祝愿的寄寓载体,在晋南民俗文化中,有着明显的特征,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的“动叠 补”结构包含“动叠1(量增) 补”和“动叠2(量减) 补”两类。现代北方话不存在“动叠 补”结构;闽语只有“动叠1(量增) 补”;吴语两者兼有,且异类同形;普通话中有少量“动叠2(量减) 补”现象,目前尚为熟语性质,在使用上有诸多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