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求,一是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所必需具备的能力提高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二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利用有关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科学科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和最具科学科学学科的方式,运用理论的分析及丰富的事例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化学课程中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体验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而实验过程的创新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探究素养。  相似文献   

4.
新《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高中物理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地把高中物理具体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即“三维”课程标准。同时要求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愿望的人才。而科学的方法是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的方法是思维、理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桥梁。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的教学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和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所以,学生通过有选择、探究、创造性的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步形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阵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对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但是它涉及理化生学科中的很多知识,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有利于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教学》2019,(10):17-19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结合生物探究式教学相关实践,简述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验设计、科学思维、科学创新、交流与合作及探究意志品质等七个方面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为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有两种能力:一种是有科学创新能力;一种是有科学创新驾驭能力。教师培养学生就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科学创新活动的培育,让学生知道创新不是重复、不能代替。一、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在中国,一直强调以知识为中心,在这种背景要求下,要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同行,适当地把学生科学创新活动的能力与发展有意识地凸显出来,只有在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侧重突出科学创新活动的价值,充分让科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74):140-141
新课程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指导。科学探究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物理蕴含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并渗透到教学活动中,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探究方法至关重要。考查科学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今后中考的热点。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归纳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管跃宏 《成才之路》2013,(13):78-79
初中化学学业评价的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提倡在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在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下面,是初中化学三维评价目标。①知识与技能:在体现最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又体现联系实际、联系技术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