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燕  侯捷  宗新宇 《英语广场》2023,(13):13-16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深入,许多优秀的英文歌曲通过翻译传播到我国,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和喜爱。Blowing in the Wind是美国民谣摇滚歌手鲍勃·迪伦创作的一首民谣歌曲,我国著名翻译家薛范将其译为广为人知的中文版本《答案在风中飘》。本文在三美论指导下,探讨该作品的翻译技巧,分析译者如何在传达英文歌曲丰富情感的同时,展现汉语形式工整、意蕴悠长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麻阳盘瓠祭民谣中文化负载词汇的分析,列出了直译、意译、替换和音译等具体翻译盘瓠民谣文化负载词语的方法,以期在汉语和英语文化负载词汇之间搭建一座坚实和畅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民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文化和地域特色。特定词汇的翻译是民谣英译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以安徽民谣为例,从特定词汇的厘定之难、理解之难和表达之难出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支持。接受美学认为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交流互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情趣等已有背景,同时译者应强调对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观照,争取实现翻译过程中两次视野融合。本文以鲍勃·迪伦的民谣歌词翻译为例,演绎了接受美学对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姚敏 《考试周刊》2007,(22):51-54
《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在国内有多个译本,且在语言表达和艺术风格上都各有千秋。本文以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由祝庆英翻译的译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由吴均燮翻译的译本为例,从语言的搭配、释义的选择和文化意义的差异三方面来对比评析两个译本语言剖析的准确性;以民谣、对话和场景描述为例来对其风格移植的贴切性来进行比较评析。人文版的文学性优于译文版。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本文所选取的AClean,Well-Lighted Place的两个中译本,各具翻译特色,分别突出了其翻译的目的性。本文拟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支柱理论——目的论为理论依据,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证,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来分析其翻译目的及策略,从而得出目的论能够对实际的翻译过程起到指导作用,并可以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利用该理论以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7.
徐子晏 《英语广场》2022,(22):42-44
《生死疲劳》这部讲述中国农民与土地50年变迁史的作品被葛浩文翻译成英文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名作。葛浩文译本中民谣、歇后语、俗语等民俗文化的翻译更是传神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分析译本实例,探讨葛浩文在处理民俗文化时使用的翻译策略,从而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独立民谣音乐是反应普罗大众精神状态的典型代表,其海报则是对独立民谣本身的视觉诠释。本文以独立民谣音乐海报独特的图形符号为切入点,通过对海报视觉符号的分析来论述独立民谣海报是展现独立音乐人强烈个人风格、深沉而又具有文人情怀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民谣作为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由13世纪流传至今,其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对意象的独特设计和运用上。对于民谣《三只乌鸦》中意象的具体分析,能够揭示民谣中意象所蕴涵的文学性,帮助我们欣赏民谣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0.
粤语民谣包含了童谣和小调歌谣,既是儿童和青少年传唱的歌谣,又是一种岭南文化的体现,更是岭南文化传承延续的途径之一。岭南文化的传承延续必须落实在教育之上,而中学教育是发展的重要根基。本文从传承粤语民谣的角度出发,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粤语民谣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探索和分析,进一步阐释粤语民谣融入中学音乐教育的本土价值,强调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20.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