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2.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2015年12月,《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是继2008年6月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之后,国务院对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又一重大部署,也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创新强国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在此后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要求。当前,  相似文献   

3.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2017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彰显了党中央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重  相似文献   

4.
序言     
正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健康、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土壤的污染治理和修复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水土流失、地  相似文献   

5.
序言     
<正>未来10年是全球经济、地缘政治版图重绘的重大变革期,也是国内完成经济转型、实现从地区大国向世界大国转变的关键阶段,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重大调整,必将带动全球资源形势和矿业形势的重大变化。战略性矿产资源是国家资源安全的核心和关键,新常态下,科学研究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形势和矿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战略对策和建议,对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矿产资源研究所陈其慎、于汶加等30余人组成的科研团队,敏锐把握国内外新形势,及时启动了  相似文献   

6.
序言     
值此2015 国际土壤年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科协向“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国际土壤年在中国”纪念大会的成功召开及专刊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这次活动的其他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农业部、环境保护部等部委及协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农学会等相关单位表示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7.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20多年前,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就曾提出,"我们无法忍受人类仍旧对大脑如何工作知之甚少"。然而时至今日,人类对大脑的探索才刚刚触及这个巨大科学挑战的表层,大脑仍然是人类认知的"黑洞",是人类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  相似文献   

8.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人类正走向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可持续能源时代。未来二三十年将是人类从工业化以来,以规模化、集中式化石能源为特征的不可持续能源时代转变为以分布式、多样化、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关键历史时期。光伏、光热、风能、水电、生物质、地热、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发挥主体作用,核能等其他清洁能源为补充,非常规电力、天然气、氢能将成为交通运载工具新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9.
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科学》2000,22(4):1
  相似文献   

10.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有效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一批重大生态恢复和建设工程,其工程范围、建设规模和投入资金等方面都属于世界级的重大生态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不仅对我国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成为我国履行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标志性工程。  相似文献   

11.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2.
13.
序言     
《资源科学》2001,23(1):1-2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各国的政府首脑一致通过了《21世纪议程》,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表示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何为可持续发展?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之后,不同的学者、组织和机构都从各自的领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论哪种说法,其核心思想都是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当历史的脚步迈进21世纪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信息时代。因特网(Internet)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改变着人类发展的进程,其特点是人的知识的巨大丰富,是人的知识代替了物质的积聚主导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力量使全球联成如同一个村落,人类的距离感和时间差迅速消失。面临历史的选择,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计划建议中明确地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和信息共享已成为必然趋势。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有机协调,强调跨领域的平衡、综合和集成,因此,信息共享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信息共享是实现政府综合协调和集成管理的最有效的途径。   目前我国资源环境领域的信息现状是,信息量巨大但分散,数据的收集不完整,数据库重复建设严重。更为严峻的是,数据产生后,不能向社会提供共享,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许多数据库随着课题结束之后,束之高阁,成为了死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资源环境方面的数据库利用率大概只有5%。究其原因既有人的认识问题也有政策引导与技术问题。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做数据吃力不讨好,花的力气多,但出的文章少,对提职称不利;谁提供共享谁吃亏,倒贴了信息费,却让别人得利,似乎不合算。政策上,我国还没有建立信息共享的统一规范,对于国家投入的数据库如何共享,还没有相关规定,也没有明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如何定价,众说纷纭。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掌握着大量的信息,但在内部控制之下为全社会共享的数据很少。这些政策瓶颈严重地制约了信息共享的开展。政策问题是造成信息不能共享的最大障碍。技术上的问题表现在集中共享还是分布共享、大数据量的网络传输、数据的集成技术、空间化的表达、数据库的智能化检索,数据的安全等方面。这些问题涉及到数据的整体运作和管理,数据的整合,属性和空间的集成,数据的方便查询等。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数据转变成有用的信息,进而上升成为知识,成为决策的依据,为政府、产业、科研和社会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14.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17世纪人类首次在显微镜观察到微小生命体,称之为"微生物",从此打开了人类认识自然生物的一个天窗。天窗之下充满惊奇和奥秘,新的微生物不断被发现、认识和利用,并推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工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工业生物技术,革新了传统生产工艺;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更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然而,现今我们可以在实验室培养的微生物可能还不到自然界全部微生物的1%,人类已开发利  相似文献   

15.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如是说。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科学技术呈现突破性发展的新态势。科技创新成为当代文明发展中最活跃的力量,创新成果通过科学普及与应用广泛渗透、深度融合到人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新冠病毒在第一年就演变为全球性疫情,人们对病毒传播过程中真正的科学不确定性与有效的政治沟通和政策制定的需要之间的笨拙应对(awkward fit)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实际上,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实验室,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在相当不同的实验中充当小白鼠,这些实验基于大致相同的科学,只是被应用于不同的地理、政治和文化条件下.此外,虽然各国政府采取的行动显然会对其正式管辖范围之外的人产生影响,但并没有商定的标准来对应对此次疫情的"成功"作出跨国性判断.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的每一次宣布(如果假设存在这种普遍标准),最后都会让世界上的一个或几个地区感到恼火,认为这是一种指手画脚(backseat driving).  相似文献   

17.
18.
郑先明 《内江科技》2004,25(5):18-19
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历史课本,没有“序言”课。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深感这一课不可缺少。于是,我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探索刨新,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法。现将教学的方法和步骤其总结于后: (一)师生互报姓名 第一堂课师生自报姓名,并说出与自己同姓的一名历史人物,简介其生平。这样做,可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气氛。但个别学生举同姓历史人物时,易犯错误,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科学史纲》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正>太空探索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巅峰,实现了人类憧憬数千年走出地球的梦想,开辟了一个没有硝烟的综合国力竞技场,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带动了国家经济发展,提升了民众生活水平。随之诞生的行星科学也深刻影响了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向。自然科学体系经历了长久的学科分化与细化,正在走向交叉与融通。行星科学是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综合,以地球科学和天文学为支柱,涉及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