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学精神的实质是追求自由,回归生活的德育强调主体的自由意识和人性的解放与至善。这表明美学精神和生活德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契合。本文从实现德育与美学的深层交叉,美学和生活德育契合构建着眼,通过对生活德育内涵及美学精神的理论分析,寻求两者的契合点,进而实现美的享受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统一、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和能动发展的契合价值。  相似文献   

2.
信仰是道德的基本属性,民族精神的内核在于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价值信仰。中华传统美德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信仰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强道德践行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教育政策与道德之间有着天然的、本位意义上不可分割的联系。教育政策欲发挥规范效力,必须基于一定的道德谱系之中,具备伦理上的正当性。在社会转型与多元利益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作为从更上位、更宽广、更基础层面对教育政策进行引领、规约和协调作用的道德品性愈来愈突显,具体表现在:教育政策与道德在发生学上具有同源性;教育政策须以伦理道德原则为价值导引;教育政策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体现鲜明道德品性教育政策的具体表征形式为: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理念;恪守"正义性"的教育政策安排;遵循"公共性"的教育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4.
劳动法的道德观,主要涉及劳动法所蕴含的道德理念、道德在劳动法中的正确定位以及法律与道德正态关系的构建等一系列问题。劳动法应当以劳动尊严、劳资共赢理念作为其追求的最高伦理目标。为了合理把握劳动法的道德定位,劳动法的道德取向应以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人权(劳动权)为伦理基础,劳动法的道德规范应以劳动者为基本主体和主要视角,劳动法的道德标准应以略高于最低限度道德要求的标准作为其确立尺度。为了建立起劳动法与道德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正态关系,当前应当着重把握和处理好法律与道德之间互相区隔、转化和融合等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5.
工业社会使人物质化,工具理性主义使人的社会角色与职业道德片面强化,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使完整的生活被割裂,学生与整体生活疏离,学生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相悖离。学校德育面临着挑战。生活化校园的提出,为德育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完成道德从生成到生长的衔接,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提供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结构从差序格局向团体格局过渡的背景下,仁爱作为产生并适应于差序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道德教育核心价值逐渐失去了合理性与正当性。适应于团体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正义逐渐取代仁爱成为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由于正义具有以下三项功能所致:调整同质性的人际关系、平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关系以及表征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主导境界。  相似文献   

7.
道德自我之构建,是当代教育之终极理想,也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在社会转型期和网络社会中,社会他律的控制力有所减弱,人们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越来越大,当今社会对道德自律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之构建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缺憾及其原因,提出了构建高校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德育的整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11):129-13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入世后我国进一步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的道德面貌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我国现行的德育模式在内容上过于政治化、功利化;在方法上重认知、轻实践;在主体上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途径上单一、缺乏配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的德育模式的产生。中学德育的整合模式以其开放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双向性突破传统的德育模式,在扬弃以往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建立三级整合体系,从而丰富德育理论,为中学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和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知性德育 ,其形成既有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科学、理性、技术、个人主义等现代文化的原因 ,也有西方所固有的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本文旨在分析西方知性德育的两个最基本的文化传统 :古希腊理性主义文化传统和基督教文化传统。认为理性与信仰的失衡 ,即古希腊理性主义文化传统借助现代科技得以泛滥和基督教文化传统在科技的挤压下的式微所导致的西方文化传统的失衡 ,是其知性德育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道德可以划分为禁止邪恶,禁止邪恶鼓励向善,最高的善的愿望三种境界。往往人们忽视了最低一级的境界,而以最高的境界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样容易造成道德的泛化而不能指导道德实践。道德教育者应该在教育中加强第一、二种境界的教育,应避免将最高境界作为教育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法律类职业院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有着与其他职业院校不具有的优势。办学合作单位拥有大量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专家,在学生实习实训和外聘教师等方面能够达到有效合作。但由于体制等原因,合作办学实际上只能满足浅层合作,深层合作如学生就业等方面没有办法实现。建立真正校企合作、本科兼专科模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是突破法律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瓶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人才的水平和数量。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德育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发挥德育的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应从几个方面去创新: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  相似文献   

14.
大学德育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而德育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内在联系。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环境法泛道德化现象由来已久,且有越演越烈之势,致使环境法逐渐偏离法的轨道。环境法表象虽然很繁荣,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专业性不强的危机,法律味不浓是环境法突出的特点。现今的环境法正在逐渐演变为如何保护环境的道德呼吁,难以体现环境法中的法律因子,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法治实践。走出环境法泛道德化的阴影,实现环境法“法”的回归是当代环境法学者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化研究生德育工作,是德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要以党建为核心,推进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首先,坚持把研究生党建贯穿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其次,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最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研究生党建还要围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创新,重点加强研究生党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的创新,促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并以此带动和促进研究生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17.
陈叶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5):107-108
面对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所形成的新问题,原有的德育工作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对此,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体系新特征,分析问题实际因素,才能做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文章试图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9.
德育--素质教育的灵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而德育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纵观古今中外,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尤为重要,离开德育,我们的教育就会失去方向,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但无益于社会.而且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现代化的高校德育管理中,德育量化管理是普遍采用的方法,它使德育成了可操作的课程,像体育和智育一样有了具体的要求内容、考核方法和计划,本文通过分析德育量化管理方法及其利弊,探讨了如何进行德育量化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