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遭遇亲人离世是初中生有可能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初中生的哀伤反应不同于成人,可能更加复杂,具体表现为产生不合理认知、隐藏情绪或无法与亲人告别。在对丧亲初中生进行个体哀伤辅导时,可采取尊重和允许、重建哀伤中的依恋及整合爱和哀伤三种策略。哀伤与爱同在,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心理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看到光。  相似文献   

2.
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为祖辈去世而产生的哀伤反应被忽视,父母在孩子面前对逝者“讳莫如深”。这种行为非但不会让孩子轻松,反而会让孩子因为情绪的不断压抑而产生对逝者持续的渴望和痛苦,也会产生一种矛盾心态:如果我开心地生活是不是对死者的背叛?动机式访谈是一种以来访者为中心、目标导向的谈话风格,包括导进、聚焦、唤出、计划四个基本过程。心理教师运用动机式访谈,和丧亲的学生合作地探索其矛盾心态,引导其恰当地面对因亲人去世而产生的复杂情绪,正视自身的哀伤反应,最终探寻出和逝者有意义的联结方式,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3.
针对班级学生丧失引发的哀伤反应:想法上的不可接受、情绪上的悲伤、行为上的注意力不集中与失眠,以Worden任务取向哀伤辅导模式为依据,设计并实施哀伤团体辅导。具体的流程是:面对哀伤,接受事实;体验哀伤,整理感受;表达哀伤,重新适应;走出哀伤,建立希望。辅导后追踪发现,该班学生能适应日常学习与生活,恢复到正常心理健康水平。反思:辅导前要有系统性思维,需要借助团队力量;辅导中要注重情绪接纳,敏感捕捉重点学生;辅导后要持续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哀伤抚慰日益为人们所熟悉、认可和接受。但是在中国进行哀伤抚慰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它必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哀伤抚慰模式。中国哀伤抚慰的操作模式有:人生成就式、生命本质式、生命归属式、生活满足式、命中注定式。文章还讨论了中国式哀伤抚慰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5.
《蜜之哀伤》是主要由老作家上山和金鱼的对话而构成的灵异怪诞小说,“蜜”一般指“蜜月”,即指老作家上山和既是金鱼又是女性赤井赤子之间的短暂而又恩爱的“蜜月”期;“哀伤”是日本文学主题精神,身体欠佳的老作家和死期临近的金鱼恩爱,女“幽灵”田村百合子生前与外面还有情人的男友之间关系和另一个女“幽灵”生前与老作家和后来结婚男友之间关系无不充满“哀伤”和“无常”。  相似文献   

6.
《文选》诗、赋体下都列有“哀伤”类,所录抒发哀伤之情的作品更多。本文从生命无常之痛、女性命运之悲、人生际遇之恨等三个方面对《文选·赋》哀伤类予以分析,以期使人们对这类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哀伤是丧失发生后个体所必经的过程。哀伤辅导协助生者完成与逝者之间的未竟之事并向逝者告别。运用哀伤辅导的相关理论与咨询技巧,对一丧亲大学男生进行了个案辅导,帮助案主顺利度过心理危机,并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面对未来的生活。哀伤辅导方法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文化因素以及案主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8.
陈红莲 《学语文》2010,(4):19-19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借助平凡往事的回忆,表现出对父母、兄嫂的深切怀念之思.对侄子十二郎之死的痛惜、哀伤、悔恨和无奈之情。全文有一股浓浓的悲情意味,泪透纸背,泣贯字行,具有痛彻心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凄恻哀伤,潸然泪下,怎一个“悲”字了得。  相似文献   

9.
邓洁 《文教资料》2007,(19):96-98
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之一,在他的童话中能够领略到强烈的美感。本文从主题、角色以及色彩三个角度阐述了王尔德童话中的美丽与哀伤。  相似文献   

10.
哀伤主题在《文选》中占有相当比重。哀伤之情普遍进入汉末至六朝文学,既为这一阶段特定的社会历史状况所决定,又与作者审美与取材趣尚相关。这一主题的表现具有时代特色与阶段性区别,从一个侧面昭示了文人精神风貌的变化,折射出文学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