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NP+VP"中"到"的词性有动词说和介词说,目前趋于介词说。但是,大家并没有很好地从方法上证明。同时"到"作为动词,相关结构的处理没有弄清楚。本文从动词的特征入手,通过比较,论证了"到"的动词性质,"到+NP+VP"结构中"NP"主要有时间和处所两种类型,"到+NPc+VP"是连动结构,"到+NPs+VP"是紧缩结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平遥话、山西民歌以及历史文献,分析"来"的一些生僻用法--这来+AP/VP,那(兀)来+AP/VP,老来+AP,多来+AP/VP,NP+来+AP。这些用法鲜有人专门探讨,而它们对全面认识"来"的语法体系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来"在句法层面上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在语用层面上常用来标记自然焦点。谓语"来"分布于"NP+来"、"NP+来+VP"句式中;补语"来"常分布于"NP+VP+来"结构中,补语"来"在句中常用来表示动作趋向义和完成结果义,"来(趋)"主要出现于"N施+V来、(N处所)+V来+(NUM)+N施、(N施)+V来+(NUM)+N受、N受+V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结)"主要出现于"N施+V来、N1+‘跟/和’+N2+V+得/不+‘来’、N受+N施+V+不+‘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用来标记焦点时常分布于"VP1+来+VP2"、"PP+来+VP"、"S1,来+S2"。  相似文献   

5.
"NP的VP"宾语句中的"NP的VP",从语义上看,指称某种动作或行为;从语法上讲,是体词性的;从语用上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陈述句S的一部分,它不是句中的旧信息成分,也不可能是由上文陈述转化而来的;相反,其中的"VP"却是整个句子的无标记性焦点成分.因而,"NP的VP"在句中不可能是预设部分.  相似文献   

6.
王巍 《现代语文》2014,(4):87-90
汉语中的一些特殊句型,因其复杂的句法表现和内部结构而值得研究探讨。本文在乔姆斯基最简方案框架下,研究"对"字句中"NP1+对NP2+VP"句型的句法结构,并对其生成方式进行推导,揭示其内部结构间的语法关系以及具体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认知语法情境植入理论视野下探讨情态动词"能"的情境植入功能和结构"NP能VP"的语义建构过程。在认知语言学情境植入理论框架下,情态动词"能"充当一种情境植入成分,和"VP"形成的"能VP"结构则为被植入情境的结构。"能"在不同语境中分别赋予"NP能VP"结构植入潜在能力、道义力和认识判断力,从而使得"NP能VP"结构的语义凸显为非现实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邢福义先生的"大三角"理论为指导,从语表、语里、语值三个方面,对"V+不过+NP"句式进行探究。从语表来看,这一结构在整体上是一个动宾结构,这个结构中的动词以单音节动词为主。"N/NP"的不同会影响"V"的语义特征,从"N"的类型划分,"V"主要分为自主性动词和非自主性动词。从语里来看,"V"与"N"的关系主要有三种:"V"与"N"可以直接搭配;句子补充完整后,"V"与"N"可以搭配;"V"与"N"无法搭配。这主要与"V+不过+NP"中的省略以及V的虚化有关。从语值来看,由于"V+不过+NP"常常发生省略,所以使表达更为简练,有以简驭繁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流行,各种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有些网络语言逐步稳定并进入现实语言。本文简要地对"各种+NP"、"各种+VP"、"各种+AP"用法和含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从隐性否定角度来解释"好容易+VP"所浮现出的"结果产生的不易或情况进行得十分艰难"这一构式义。"好容易+VP"的隐性否定义是依托于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的否定,"好容易"所在的句式结构形式是隐性否定义浮现的内在因素,而构式"好容易+VP"所处的语义环境是外在因素,表"不易"义的"好容易"通过反语的修辞手段而产生。构式"好容易+VP"的语用功能表现为提醒注意某事件实现得不易,希望能够珍惜或突显付出的代价,进而在事件之间建立起关联。  相似文献   

11.
"跑+NP"结构是一种复杂的语用现象,涉及语言内外部各种因素。以语言顺应论的理论为框架,从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四方面,对"跑+NP"结构的动态顺应过程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跑+NP"结构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跑+NP"结构的产生和发展是历时顺应的产物,而该结构的流行却是共时顺应的结果。顺应论为解读"跑+NP"结构提供了全局视野,不仅考察了"跑+NP"语言结构内各层级的因素,也考察了语言结构外的因素,同时揭示了"跑+NP"结构出现的语用动因。  相似文献   

12.
讨论“向+NP+VP”和“V+向+NP”这两种格式在VP、NP、动词后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义以及介词“向”后的动态助词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们考虑到自然语言处理的便利和可操作性,认为"NP+在+LP+VP"句式中的"在"是动词"在"和体标记"在"的合体,由于形态相同,语音上发生了合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考察了宁波方言中助词"仔1"和语气词"仔2"在各类句法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和具体用法."仔1"主要分布在"VP1+仔1+VP2"和"VP1+C+仔+VP2"格式中,表"实现义"或"持续义". "仔2"主要分布在"S+仔2"和"S1+仔2+S2"格式中,主要的功能是表示语气、句中提顿、作主题标记.  相似文献   

15.
"把"字句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先后出现"处置说""致使说"和"掌控说"等观点。由动词宾语或小句主语提升移位而来的"把"后NP是说话人强调的重要信息,是句子的强势焦点。本文在特征核查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特征强度的概念提出了扩充的特征核查理论(EFC)。依据EFC理论,"把"后NP为删除强势的不可解释的[焦点]特征,会显性移位到[Spec, FocP]处进行特征核查,生成"XP+NP+VP"。作为焦点标记词的"把"通过"Ba-支持"的方式直接插入到NP前,生成"XP+把NP+VP"。"把"字句没有独立的句法地位,它只是人们用来表达焦点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句式转换是推导“V_双”的前提。“绝对对称”结构“NP1+VP+NP2(NP1=NP2)”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它无法按照《语法双讲话》的句式转换要求生成另外一种句式,它只存在一种句式。句式转换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不能用“NP1+VP+NP2(NP1=NP2)”这个句式来推导“V_双”,利用该句式推导出来的“V”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17.
近来,网络媒体上非作格动词性成分带宾语现象日益增多。首先分析了NP1+VP+NP2的论元结构,认为NP1为表示人的名词性成分, NP2为表示人或处所的名词性成分,而动词VP为在语义上关涉两个名词性成分的协同动词、针对动词及一元二位动词性成分。然后分析了NP1+VP+NP2结构的构式义,觉得当VP为针对动词及一元二位动词性成分时, NP1一般为得失主体。而当VP为协同动词性成分时,则VP1、 VP2都可以为得失主体。最后通过NP1+VP+NP2结构分析三个平面的关系,认为语义是语用的一个基础,而语用又是影响句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杨永龙 《中国语文》2012,(6):525-536,576
本文试图证明汉语目的构式"VP去"与SOV语序有关联。注意到:1)最早的"VP去"见于汉译佛经,其后多见于和佛经有关或受阿尔泰语影响的历时文献中;2)"VP去"往往与"D+去"同现,与此相对的是"去VP"与"去+D"同现;3)在SOV语序的女真语、《元朝秘史》以及现代涉汉混合语中,相关语序也是"D+QU(去义动词)"、"VP+QU";4)"去+VP+去"是两种语序类型的目的构式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语言学界对"NP 的 VP"结构的认识和争论,从"NP 的 VP"结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研究的未来走向,对"NP 的 VP"结构研究的进程作了简评。  相似文献   

20.
潘明珠 《考试周刊》2015,(17):171-173
本文刻画了"小心+VP"结构的具体用法,将其分为状中结构中的"小心+VP"、述宾结构中的"小心+VP",后者又分为表"提示"和"警告"两类。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对外汉语教材、大纲中该知识点的设置,通过测试了解中级水平留学生对本结构的掌握情况,最后结合具体偏误给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