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开展时间并不长,同时由于各高校学生素质、教师水平、教学环境以及专业门类的差别,因此还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我校《高电压技术》课程双语教学中,结合课程实际情况,我们计划采用中文讲授主干课程、英文讲授课程专题及英文进行实验交流的方式,达到既使学生掌握课程基础知识,也培养学生英语专业课程的听力,英文专业资料阅读和英文专业写作能提,同时,通过英语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现场英语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2.
彭丹 《考试周刊》2013,(75):12-13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从教材选用角度研究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有效方法,探索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改革途径。通过对市场营销中文和英文教材的精选与有效整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量体裁衣的选择,本着"以中文讲授专业为主,英文讲授为辅"的教学思路,解决当前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现行教材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问题,达到高质量地完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双语教学是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高校双语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针对以往双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英语应用能力方面欠缺的问题,作者提出以下解决策略:切实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英文文献阅读和翻译能力;提高学生全英文专业图表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英文实验报告及英文论文的书写能力;善于利用网络双语资源;课后作业方式灵活,增加双语内容;组建双语学习兴趣小组。  相似文献   

4.
调查分析目前本科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从专业课教学的角度提出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方案。以课程论文和案例分析报告的课程讲授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认识实习和课程实习增强专业实践技能;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英文查阅、翻译和写作能力,以适应学分制改革条件下人才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5.
把握问题关键 规范双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双语课程要达到的目的。双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取应有的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学生应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专业和外语学习的双重收获。二、双语课程取得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高校双语教学的课堂模式有全外语讲授教学、半外语讲授教学、纯汉语讲授教学(在形式上体现于:教材使用外文版的,或者仅在章节标题和名词术语上用外文)和专业外语式教学等。我们认为:1.全外语讲授教学式在目前不合适。2.纯汉语讲授教学不应视为双语教学。3.双语教学不能按专业外语教学方式进行。三、需进一步加强之处。1.教师备课一定要充分。教师在…  相似文献   

6.
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和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LBL),探索二者在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新型双轨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LBL教法的系统、条理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PBL教法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双语课程中凸显了教学优势,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质量科技人才的现实需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英语逻辑思维,养成使用英语的习惯,接触到最新的科研进展。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双语教学从运用过渡式教学模式、构建双语教学专业词汇、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应用英文支撑材料四个方面执行课程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扩展了专业知识面,加强了对专业内容的理解,可为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现代控制论》双语教学,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该课程的特点确定讲授内容和授课方式,使学生掌握现代控制论的思考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文章主要讨论《现代控制论》双语教学中的特点,从加强建模思想、现代教学技术、交叉学科的交融及案例,问题教学法的使用等方面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双语教学进行了实证调查,并基于样本、使用非群组LOGIT模型对影响原版教材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学生普遍接受双语教学的模式,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专业讲授环节;对原版教材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词典后对原版教材的理解程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提升教师对原版英文教材专业内容的讲授水平以及积极鼓励学生在原版教材的学习中使用词典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琛影  田发 《大学教育》2019,(2):162-164
由于研究生毕业于各本科院校,前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因此在研究生层次国际经济学专业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精髓与提升外文阅读能力。可以从增加英文展示的中文对照内容,适当增加课程板书的比例,进行合作式教学,继续提高教师讲授水平等方面来提升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