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叙事可以分为背景叙事和故事叙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两个叙述层,与此相应的叙事者分别是"作者"、"在下"、石头以及故事叙事第一叙述层中的部分人物.故事叙事是<红楼梦>叙事的主体,背景叙事则为故事叙事提供了背景与框架,为小说的叙事虚构世界提供了存在的依据与合理性.而从叙事逻辑的角度看,背景叙事的第二叙述层与故事叙事的两个叙述层又构成一个叙事连续体,三个层面互相依存又互相支撑,共同完成<红楼梦>叙事的任务与目标.  相似文献   

2.
一个孩子在他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从想象的虚构世界进入真实的现实世界的转变。但是,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这种转变却往往表现为从一种不被允许的虚构世界而进入另一种被认可和鼓励的虚构世界。  相似文献   

3.
保罗·奥斯特在<神谕之夜>中采用了多种元小说叙事策略:故事套故事结构揭示了小说只是作者虚构的叙述框架,而非对外部世界的再现;真实与虚构的模糊界限质疑了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揭示了它语言构造物的实质;零散化的叙事则使小说丧失了情节的统一性和主题的确定性,使得小说的最终意义要靠读者的创造来完成.这些策略的运用,使作者在阐明后现代小说观和世界观的同时,构造了一个结构精巧、虚实难分的迷宫.  相似文献   

4.
库切在其小说《慢人》中采用了作者闯入、框架叙事与嵌套叙事、文本的不确定性等典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使小说模糊了现实生活与虚构世界的界限,同时也赋予了小说人物更大的自主性,让读者参与小说的创作,丰富了小说创作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段继芳 《黑河学院学报》2023,(8):116-118+129
非线性叙事方法解构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叙事方法。冯内古特在小说《时震》中通过非线性叙事,将一段段碎片化的虚构与现实用交错式的共时与历时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时空逆转的小说世界。同时,作者通过侵入式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在颠覆文本的同时,映射出了现实世界的混乱、无序、荒诞与虚无,重建了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成为文本重要的创造者与阐释者,从而实现了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重重建,提升了文本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曼哈顿》是麦琪·吉顺应21世纪以作家为中心的文化迷恋和作家生命虚构创作热潮的巅峰之作。这部生命虚构小说寄生于伍尔芙的生命因子,不仅让20世纪最杰出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穿越到21世纪的纽约,而且塑造了一个迥异于伍尔芙传统传记形象的特异互补形象,是一部生命延展型非自然生命虚构叙事作品。作品大胆地虚构文学先辈,语言风格在极力模仿伍尔芙的同时,又不失麦琪本真的风格,在克服"影响的焦虑"的同时,超越了自己。作品激起了新一轮的伍尔芙各级生命文本的阅读热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音乐叙事学逐渐从叙事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形成独具理论特征和抽象模式的音乐写作范畴。"虚构"是作品写作的陈述方式之一,与文学虚构不同的是,音乐作品中的"虚构"更加抽象化与立体化。本文把音乐叙事中的虚构写作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局部创意写作手法相结合,来阐述音乐叙事过程中的"虚构"概念及其在音乐表达中对作品性格确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余华长篇小说作品《文城》在叙事风格上显现出其一贯打破传统现实主义的特点,"文城"作为虚构的"余华世界"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补篇"的存在是余华浪漫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余华在《文城》中对具有复杂性和难以解决的人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讨论角度和看法,这一镶嵌在传奇浪漫叙事中的人性思考也是他为读者留下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9.
湖北荆州籍作家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收脚印的人》有着鲜明的元虚构与魔幻叙事的先锋性,但是此种形式先锋性不是为了凸显叙事的话语游戏,而是为了落实其济世度人的写作旨趣。从物质诗学角度来看,《收脚印的人》以其符号物质性、叙事物质性与事件物质性的文学实践展现了唯物主义的写作立场与现实关怀,以"大虚构"的先锋叙事重新书写"大真实"的历史事件,不仅凸显了王十月一贯所秉持的具有理想主义底色的现实主义文学立场,更彰显了文学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自己的特定方式改变现实、改造世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甩鞭》是作家葛水平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用独具特色的叙事方法,为读者讲述了一个通俗性与严肃性兼具的乡土故事,通过倒叙、预叙、时距和频率等叙事时间手法,将虚构的故事置于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构建了一个寓虚于实的多重叙事时空。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时序、叙事时距以及叙事频率出发对《甩鞭》进行叙事时间的分析,更深入地解读《甩鞭》的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