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以美国、英国、欧盟和亚洲等国家或地区的工程专业组织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期望与影响为切入点,围绕工程师的培养类型定位、毕业生的能力资质、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和课程设置等问题开展文献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工程专业组的角度考察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点在于:工程教育课程需要回归工程实践、课程需面向整体型工程实践、毕业生的非技术能力与技术能力并重。反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问题与弊端,提出5条课程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香港的高等教育体系背景及简介,高等工程教育的分类,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高等工程学校的资格认证及管理要求,着重分析了香港高等工程教育的分类明确与国际化教学的特点,可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实施与改革参考。  相似文献   

3.
台湾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分别是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的典型.以台湾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为例,对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思考对我国大陆高职教育的启示.注重工程实践和围绕产业发展设置课程是两岸研究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共同点.两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均密切围绕产业发展实际,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并注重工程实践训练,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台湾综合型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差异性体现在综合型大学课程设置侧重于完整系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而技职院校课程设置则以能力为本位,且针对学生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认为课程设置应加强人文社科教育,课程实施应加强实践环节,同时加强课程的综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两所大学为例,本文分别从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人文课程和理工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四个角度对两校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比较。认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和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夯实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通理论、能实干的高级工程人才;完善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培养高素质、宽领域的高级工程人才;强化理工课程,关注人文课程,培养有特色、多学科的高级工程人才;拓宽基础课程,精化专业课程,培养厚基础、精业务的高级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6.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各具特色,美国注重教师专业化,英国注重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化,澳大利亚注重专业实践体验化。同时,三国也呈现出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一些共性,包括创建开放灵活的课程模块,强化大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关注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适应了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世界性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体现了较高的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7.
英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新兴的博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它主要是为经济建设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了英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发展以及招生、课程设置、实践训练、导师指导、学位论文与答辩、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在普通高等院校针对特殊学生(残疾人)推行全纳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英国政府对全纳教育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成为其高等特殊教育进行全纳实践的有力保障,其全纳教育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比较分析中英在高等特殊教育全纳实践的背景以及师资培训、教师能力、培养成效等方面,发现中英存在较大差距.英国高校有效地贯彻全纳教育实践,保证了残疾大学生能顺利就业.尤其是英国特教师资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对于我国全纳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工程观越来越为美国工程教育界所认可。大工程观要求工程教育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工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全美最好的两所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工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了大工程观,其结构体系型和内容体系型课程设置模式,值得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现阶段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此,对于工科学生应强调创新教育,应着重强调关键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包括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生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知识等。同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