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以课例"探险寻宝——酸碱盐复习"为例,研究情境作用下的游戏化学习的设计过程,并通过实例分析学生在知识、方法、情感方面的收获,说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以说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而"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基本教学环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结合教学实例就"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结合实例,阐述在高三复习阶段采用"串联"和"并联"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的构建和检索,辨析相关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学生提取和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次"铰链四杆机构"的教学案例分析,基本设计以下内容:设计理念,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以实例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为手段,能力提高为目的.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分析的探索过程,情感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做个真理的探索者;让教师真正成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知识的输出十分重视,但是学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词缺现象"。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从英语词汇量的提升、课堂对话效率的提升、课堂情境实效的提高三个方面,共同探寻"词缺现象"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学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主动地参与学习,发展思维、获取知识。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概念性知识是指结构化的知识形式,表达的是在一个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类知识的教学应遵循"为抽象而教"的理念,让学生对"数据材料"进行探究转化以形成观点阐释,让学生对意义理解进行提炼以概括抽象出概念,让学生对正反实例进行判断辨析以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精准诊断以形成概念运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列举多方实例、设计发现活动、设置辨析环节以真正让学生理解、表达和应用概念性知识。  相似文献   

8.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通过具体的方法和实例,探讨在中小学《信息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兴趣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加强控制系统设计实例分析。教学效果表明,实践应用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基础,从"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入手,讨论进行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方法.通过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课程实例的探索和分析,帮助学生在知识研究过程中发展问题意识,并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小学数学知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获得必要的知识,并通过应用数学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十"和"口"     
《小朋友》2007,(7)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我"和"我们"     
《班主任》2002,(1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