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江苏高校志愿服务在不断探索中稳步推进,在实践中蓬勃发展,打造出一批影响深远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在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江苏高校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现状与存在问题,为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建设提供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新时代高校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增强志愿服务项目的效能,提升志愿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强高校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建设十分重要。本文对高校科普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高校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更好地促进科普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大学生纷纷加入志愿服务行列,服务他人的同时,提升自我。大学生志愿服务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然而,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志愿服务短期化、形式化、任务化,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效。本文就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效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陈志绯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5):33-34,105
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志愿精神深受市场经济思潮影响而逐渐淡化.高校作为青年德育的阵地,在志愿工作推广环境、重视度和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存在偏颇.以激励的视野从社会承认机制的构建、平等合作关系构建、竞争机制和国外借鉴上来探讨高校青年志愿工作可以为此工作建设提供一条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一系列志愿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学生志愿服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志愿服务发展不平衡、志愿服务能力相对不足、对志愿精神的关注度较低等。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应采取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弘扬"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的志愿者精神,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志愿服务道路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校志愿服务施行项目化管理,要以学院实际情况为基础,双向满足服务社会和志愿者个人成长的需要。为确保志愿服务活动健康长效发展,应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项目化、基地化,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现今武汉市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如火如荼,其中H大学志愿服务工作较有特色。以武汉市H大学为例,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由行政化管理向项目化管理转型所遇到的困难及原因,从明确武汉市高校团委对学生志愿服务的指导地位,邀请武汉市志愿服务领域专家教授进行专业指导,增强武汉市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间的沟通交流等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武汉市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的路径,提高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俞艳 《教书育人》2012,(24):154-155
我院近年来积极构筑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化常态化体系,全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奉献精神。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志愿服务日益规范;完善服务体系,拓宽志愿者服务领域;创新特色服务,全力打造工艺"乐善"品牌;培养志愿精神,大力弘扬社会新风。通过以"奉献、友爱、进步、互助"为主要内涵的志愿服务,闪烁美与文明的光辉,树立正气,促进和谐。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时期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青年社会实践形式,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对培养大学生成才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强化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志愿服务成为社会主义德育新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运用知识供应链管理理论,分析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在志愿者的培训、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活动成效三个方面的特征表现,提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立项应遵循互补性、双赢性、开放性、协同创新性的原则.根据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知识供应链管理模式形成以学习与竞争为驱动机制、以交流与共享为运行机制、以主流价值观为引导机制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总体模型,知识供应链管理的知识获取、共享、运用与创新贯穿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活动立项、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与志愿服务成效评估中,以此实现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化和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1.
高校志愿服务教育课程化路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蓬勃开展,但仍然存在持续性不强、行政色彩浓、教育维度单一等问题。构建志愿服务课程体系是实现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重要路径。志愿服务课程化的实现途径包括完善志愿服务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理论教学、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高校应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完善专业育人路径,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智慧化和创新协调可持续发展,将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与思想育人、实践育人有机融合,将志愿服务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融合,使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功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新挑战与新要求,成为现实需求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分析服务学习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比较了其与青年志愿服务的异同,并指出它对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启示,即要以人为本,科学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明确社区需求,确定服务内容;推进专业化进程,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奖励环节,促进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4.
杜晓华 《时代教育》2013,(9):14-15,19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证调查,发现青年志愿者高度认同志愿服务理念,但参与动机多元化,高校志愿服务还存在形式内容单一、志愿者组织管理不规范、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宣传渠道不畅通等问题。高校应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引领,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促使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现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具有保证志愿服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价值。高校志愿服务具有的认知、育人、导向、激励和保证等功能,使其获得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宝贵契机。在新的形势下,可以借助"融合化"引领、"专业化"发展、"制度化"保障、"基地化"塑造、"数学化"管理、"需求化"驱动的"六化同步"模式,对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良性、健康有序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既可以达到志愿活动主体实现个人价值,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长效机制的构建,改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开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17.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关键靠青年。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青年提供了实践育人的方向,志愿服务赋予了高校青年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途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通过“三下乡”和“返家乡”等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8.
志愿服务对整个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高校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载体,成为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效途径。但由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资金筹集困难、机制不健全导致志愿服务的局限性。本文分析高校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发展的创新模式,促进高校志愿服务走向常态化、多元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校地共建、校企合作已逐渐成为新的趋势。凭借高校的人力优势、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地方政府的区位优势,志愿服务事业逐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并焕发新的生机。武汉轻工大学晨曦志愿服务团队在学校参与区域化团建的良好机遇下,凭借优势平台资源助力,依托项目建设、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实现了自身志愿服务工作的跨越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面构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是新时期高校团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从组织机构、项目开发、制度保障三个主要方面着手,健全完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