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教育伦理学的个体善与社会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的交叉学科,教育伦理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的有机统一。现代教育伦理在研究视阈上不仅要关注个体教育善的实现,而且应重视社会教育善的构建。个体与社会之教育善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把握教育世界的精神实践,两者都存在价值合理性根据,有其应然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旨。教育伦理研究范畴的这一拓展,既是弥补传统教育伦理研究在作用范围上存在缺憾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教师的伦理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决定了新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本文根据当前教师的伦理道德现状,反思导致教师道德失衡主要原因,并对如何重新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伦理道德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朱有源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4(2):133-136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 ,树立道德榜样 ,进行集体道德实践 ,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是体育工作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The actual effect is a big problem in curren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en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reason is that, for a long time, the meaning of morality
has been dissimilated, and moral educ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knowledge input and neglecting it is the life-style
of human beings. By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moralit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 fully affirmed the rich
life connotation both in the dynamic conversion between Tao and virtue and in the Taoist saying “Great virtue is growth”.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nowadays, we should reconsider
and understand the moral connotation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xplain the traditional morals in a modern way.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new moral education system such as a “life-practice” model.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005 (5) 相似文献
5.
魏毅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4):72-74
职业教育是公安教育的灵魂,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民警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的分析,提出提高公安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文雄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7):38+41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始发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师范生思想道德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道德蕴涵着丰厚的道德教育资源,对于改进和完善师范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认真调研当代师范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功能,对师范生德育工作中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7.
杜灵来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4(4):81-84
文章从历史和文化传统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公德建设的困境,即公共生活领域狭窄,严重的政治化和精英化倾向,以及道德理想主义等。加强公德建设,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必须迅速完善相关的社会公共生活制度;必须增强道德规范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精神;必须强化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职能,努力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必须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和国家公务员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张劲平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5):19-20
随着我国内地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展开;同时,伴随着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向内地的梯度转移,对应用技术性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作为培养应用技术性人才的高等职业学校,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实现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也就成为新形式下需要回答的问题。对问题的破解除了采取常规的突出专业结构优化的措施外,还应在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9.
10.
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全新的发展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力资源为基础发展、公平与均等发展、兼顾后代利益发展。这种发展观表达了在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高度发展条件下 ,人们对自身长期以来行为反思后的全新的价值定位与全新的伦理理念。这些伦理理念扩散到教育的各个方面 ,使教育从狭隘走向宽广 ,从应试走向注重素质 ,从关注教师和书本走向同时也关注学生 ,从而形成了现代教育中大教育、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教育等重大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生命道德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铁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0-70
教育对生命的关注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教育学的“视界”.但教育究竟应当如何关注生命,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从多种视角深入思考的问题。从伦理层面梳理生命、道德、教化三者的关系.谈论道德的教化问题,关注教育整体对个体生命的基本态度是讨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的伦理特性受到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挑战的今天,强调以善律教是办好公共教育的重要基础。只有教育伦理规范体系自身是合理的,且其设定的内在基础为广大教育者所理解和自觉认同,教育伦理所追求的教育善才是可能和可行的。教育伦理规范的合理性含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两方面;其内在依据在于教育伦理之应然是现实社会的一种价值表达和价值期待,是教育主体间人伦关系和谐的本质要求,是丰富的教育经验积淀而成的教育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3.
自我教育:高校网络德育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大学生不良网络道德行为表现与成因的基础上,认为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网络德育.高校网络德育新思路及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自律.为此,提出了自我教育理念建立的途径,明确了自我教育模式建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邱杨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17+19
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新的师生伦理关系来改善德育实施效果,并在对高校师生关系伦理及其存在问题的解析基础上,阐述了如何构建新师生伦理关系,并说明了新师生伦理关系对高校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冬桦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2):30-36
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既是一个数师观问题.又是一个学生观问题,两都是重要的教育思想问题。只有树立科学的教育主体现.才能“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3],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数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朱芙蓉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117-118
文章从教宜早,教有方,重环境,重身教,重教育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道德在幼儿教育中的非常作用。同时,兼论了《三字经》中的幼儿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如何走出困境完成自身的转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现代哲学的主体转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只有充分体现主体性原则,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机制进行全方位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在新形势下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9.
Richard G. Bagnall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18,47(1):78-90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text may be seen as presenting a moral voi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anctioning the ascendency of instrumental epistemology and a proliferation of codes of conduct, to which workplace actions are expected to conform. Important among the purposes of such codes is that of encouraging ethical conduct, but, true to their informing instrumental epistemology, they tend to assume that ethical conduct is a formal matter: a priori, extrinsic, deductive, universal, determinate, unproblematic, incontestable, constraining and selfless. However, the context may, conversely, be seen as presenting grounds for a very different view of moral conduct as situated: immanent, intrinsic, cultural, contextualised, underdetermined, problematic, contestable, challenging and authentic. There is suggested, then, a need for vocational educators and trainers to develop the knowledge, capability, commitment and confidence to work as situated moral agents in workplaces of codified expectations to which they may be held accountable. 相似文献
20.
杨美英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4(5):729-733,742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校强化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在始终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下,着眼培植德育新理念,积极营造德育大氛围,着力打造德育硬环境并用心改进德育软环境,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