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魁社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60-63
权威并不等同于权力,权威并不是威权,权威以服从为标志。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评价的权威性是道德发挥调节功能的前提。如果道德评价丧失了权威性,如果道德主体不再服从道德评价权威性的引导,那么,道德规范将成为一纸空文,道德将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文章在分析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科尔伯格将理论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提出的采用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促进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方法。据此提出中国学校德育应该摒弃只对有关道德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应加强学生自身的主体建构,改善其道德认知的结构,提高其道德行为的水平以发展其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须反对简单的灌输和独白,而须关注个体的理性自觉,营造自由的交流情景,走向积极的交往对话,在个体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唤起其道德意识和生命尊严;另方面,须充分利用权威人士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6.
道德是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提倡和遵循的,但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道德建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由此,道德建设要与时俱进。道德建设中的道德理论、道德内容、加强道德建设的方法等,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赋予其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德育的整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入世后我国进一步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的道德面貌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我国现行的德育模式在内容上过于政治化、功利化;在方法上重认知、轻实践;在主体上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途径上单一、缺乏配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的德育模式的产生。中学德育的整合模式以其开放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双向性突破传统的德育模式,在扬弃以往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建立三级整合体系,从而丰富德育理论,为中学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方略下,如何进行高校道德教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讨论了社会性道德背景的产生以及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背景之间的冲突,并考察了西方伦理学者对此问题的解答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保持道德教育中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特定的社会性道德背景之间适度的张力是一种较为明智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11.
彭文晓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1):132-134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首”而无位.往往与人们看待德育的视角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心理学视角中重建学校德育本质论、德育功能观和德育方法学,让学校德育的心理本原得以本真澄明,无疑会帮助学枝德育走出困境,“首”而有位。 相似文献
12.
苏静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7):109-111
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对象,是被认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生命性。现代道德教育则又矫枉过正,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教师则保持价值中立,它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道德教育,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扬弃,又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留守和超越,具体表现为: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对象性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杨素苹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3):29-30
本文在阐述民族精神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指出社会的道德滑坡、高校德育实效性低的现实,并指出应从树立大德育观念、加强道德课程建设、努力构建高校的德育课程新体系等方面来着力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出。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方法要立足于时代要求和国际视野,研究与借鉴西方学校德育方法的有益成份,以我国学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为现实基础,走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把传统方法、借鉴方法、创新方法有机结合,促进我国学校德育向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主体互不对等,缺乏交流互动,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德育互不兼容、不相承认的现状,从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完满的愿景出发,揭示“承认”在学校道德教育场域中的意义为学校德育是受教育者自愿自主的实现道德内化及学校德育社会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玢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4):84-87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必须让青年学生体悟,道德不仅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能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从而促使他们以高度自觉和完全自律的方式去履行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7.
浅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我国道德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注重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我国改革开放所遇到的道德困境非常相似,它对我国走向开放型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在发展我国学生道德判断力过程中,应着重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转变教师的德育定位。 相似文献
18.
论个体价值取向发展与其道德权威影响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寇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8-33
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发展性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大 ,表现为对“接受权威”价值取向的评价在逐步下降 ,而对“个人发展”和“需要表达”价值取向的评价却在提高。价值取向发展变化的动因与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认同的道德权威影响源有直接的关系 ,价值取向发展的机制实际上就是道德权威影响源在个体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吴丽娜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3):48-49
反思我国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发现它在一定意义上已远离现实生活,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因此,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