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眼于宗主国与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本文将翻译行为放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角下,分别从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两种不同的文本转化方向,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背后的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及运作,目的在于呼吁人们重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建立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应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52):94-95
外宣翻译作为各个国家的特殊翻译种类,通过大量资料对比,总结其具有政治性、准确性、双关性的特点,以及运用大量翻译美学。一篇好的翻译体现翻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外宣翻译中对我国古典文化部分的翻译更能体现以上翻译特点,在翻译中深切感受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同时积极宣扬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特色主义,可使中外文化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翻译政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翻译作为不同种族、民族、宗教、文化、国家的人们交流与理解的桥梁作用,这种作用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愈来愈重要.文章从翻译的宏观和微观选择、文化与道德层面四个方面对翻译主体的政治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转换,一种交际互动,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因此翻译过程具有复杂性,涉及多种选择,而每一次翻译行为及其参与者所做出的各种选择是由诸多层次的目的来决定的。翻译研究应注重翻译过程的交际互动,根据翻译要求谋篇布局,根据功能选择的三大文本实施翻译策略,根据目的语文化背案重构文本内容,以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5.
左苏皖 《文教资料》2010,(22):56-57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流派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理论仅仅把翻译当作一种语言行为或文本行为。后殖民翻译理论戳穿了语言乌托邦的神话。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和文学行为,翻译的概念也经历了从“改写”到“部分翻译”的再认知。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还涉及文化问题。在翻译实践中,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才能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相似文献   

8.
一般文学翻译以"文化分析"为方法的思路是否适用于研究古希腊戏剧翻译值得商榷,因为古希腊戏剧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分析"行为。"文化分析"的发生逻辑不同,决定了古希腊文学翻译的研究思路也就不同:以译者的主体意识为中心,从译者的创作目的(起因)、翻译时的文化阐释(过程)和为读者提供新认知的意旨(结果)来研究古希腊戏剧翻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分析"的论述行为。  相似文献   

9.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文化交际行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的过程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因此它对于交际目的明确的广告翻译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译者灵活运用翻译方法、选择翻译策略翻译广告提供了理论依据.广告翻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进行广告翻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发生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同时它又反作用并修饰这种特定的环境。广告汉英翻译是一种目的性非常强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在跨文化的广告翻译交流中必须坚持目的论原则,避免语音翻译歧义,确保语音翻译通畅,避免语义差异,正确处理广告汉英翻译中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实现广告汉英翻译的语言再创新。  相似文献   

11.
杨佳  刘炜  谈湘 《海外英语》2012,(10):163-164
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行为,而旅游景点的翻译更是承载了更加艰巨的文化信息传播的重任。该文以文化传播为视角,以张家界旅游景点的翻译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探讨了文化传播视域下景点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翻译行为日益趋向多元化,传统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已无法完全适应广告这种特殊文体的翻译。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而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非常强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它应遵循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从而修正了传统的“信、达、雅”原则,确立了新的广告翻译原则,给广告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韩礼德提出的语域三变量理论为翻译应用性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应用文体翻译的一种,政治文本的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标准。从语场,语旨和语域三个变量进行分别分析,探索三变量指导下政治性新闻的翻译的新思路,并得出在综合考虑语域三变量的基础上。政治性文本的翻译可以得到更有效信息传达和再现源语风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林福庆 《考试周刊》2013,(21):24-25
电影是一门文化与商业兼备的艺术,因此在影片名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并不是单纯的语际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翻译理论,并为影视翻译实践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陈园园 《考试周刊》2011,(69):21-21
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行为过程必然受到文化因素及语境的深远影响,那么译作与原作之间自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本文主要从文化解读的角度来诠释林语堂先生早期小品文的中英文本的差异,从中看出文化对于翻译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元宵 《海外英语》2014,(8):180-181
外事翻译的政治性、时事性、文化信息量大等特点使它有别于其他翻译。汉语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如古诗词、成语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是外事翻译的难点。通过在外事笔译过程中采取文化移情策略,译者对作者和读者适度移情,从而准确地将这些词语转化成目标语,为读者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还是一种文化交际行为。翻译教学中尤其需要注重文化差异因素的处理.这既需要策略上的宏观把握又需要方法上的微观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源语言文化的传播和译语言文化的发展.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中的食入主义认为“翻译是一种输血”,译者通过摄食原文,并从中吸取营养,原语文化的精髓通过翻译输入到译入语文化当中。以食人主义为理论指导,分析庞德的翻译实际上是获取力量的行为,通过翻译来吸取中国古诗中的精髓,从而为美国诗坛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目的论"是以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研究。翻译的行为所要表达的目的决定着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政府英文网站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翻译应以目的为核心,综合考虑翻译委托人、翻译者水平和翻译文章文本类型等因素的影响,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从而达到交流和宣传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奈达博士的《语际交流中的社会语言学》系统论述了在多种文化视角下,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所涉及的社会语言学因素。这是把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重新审视翻译行为的新尝试。本文拟对该书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