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莆田学院学报》2016,(1):13-17
简介清代东北妈祖信仰传播的天后宫及一些相关民俗。提出日本"虾夷锦"是清代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物之一。最后结合满族信俗,分析清代妈祖信仰在东北传播的原因,论述清代的东北妈祖信仰与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L.Watson)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研究,提出的"神的标准化"理论。依据对辽宁省孤山镇的妈祖信仰调查,证实该地区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同样的"神的标准化"过程。而在当代,妈祖信仰再度被赋予新的政治意涵,继续"标准化"着当地信仰空间,这种现象可称为"神的再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浙东滨海地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海神信仰,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源于闽南的妈祖信仰,浙东当地许多文学作品都写到妈祖信仰,特别是作为展现世态风情和民俗习尚的竹枝词.从咏及妈祖信仰的浙东竹枝词中,我们可以发现浙东妈祖信俗两个鲜明的地域特色:一是与当地其他信俗紧密结合,二是与当地海事民俗相互交融.另外,这些竹枝词清晰地反映出了...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考察,简述仙游县枫亭镇妈祖宫庙基本情况,认为枫亭镇的妈祖宫庙在传播与分布上,不仅显示了妈祖信仰核心区的特色,也显示了妈祖信仰在地方二次传播和在地化的一些特点。该镇妈祖宫庙的修建、兴盛、中断、复建的历史过程与现状,不仅体现妈祖信仰特色,亦是当地民众生活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莆田学院学报》2020,(3):24-30
以湖南湘潭建福宫馆志和湘潭县志为中心,对清代湘潭地区的妈祖信仰情况进行了探究。分析建福宫形成背景及其神灵供奉体系,总结湘潭建福宫维持日常运转的管理体系,包括经营寺院经济、制定馆规等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妈祖为福主的建福宫神灵体系逐渐形成,其信仰更渐趋"标准化"和"在地化"。但湘潭建福宫的妈祖信仰又有封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标准化"和"在地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台湾妈祖信仰起源新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发掘史料,论证台湾妈祖信仰起源于大陆移民。其中澎湖最迟在明万历前已有天妃宫。明末随大陆移民入台的妈祖被称为“船仔妈”。1661年随郑成功军队入台的妈祖则被称作“护军妈”,由此可证,妈祖信仰清代之前已植根台湾。  相似文献   

7.
在清朝初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先后出现过两次闽粤人民移居泰国的高潮。随着华人的出国,尤其是潮汕人的出国,妈祖信仰开始在泰国传播开来,其传播时间至迟在清乾隆年间。潮汕华侨称所崇拜的妈祖称"七圣妈",妈祖信仰体现出既保留中国宗教传统又部分与当地宗教文化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指出广东是最早传播妈祖信仰的地区之一。通过考察闽人入粤与妈祖信仰传入的关系,综述粤地各区妈祖宫庙的分布概况,分析妈祖信仰与南粤文化的融合,探讨其在粤地"被创造"的嬗变过程及特色。  相似文献   

9.
莆田■溪宫历史悠久,是研究莆田山区妈祖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重点就溪宫的沿革、建筑特色以及当地妈祖信仰民俗活动等方面进行田野调查,并分析妈祖信仰对莆田山区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7,(3):19-23
概述闽南妈祖信仰与民俗文化在不同的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闽南妈祖信仰的复兴经历了从"迷信"到"传统文化"的转变,而后成为文化资本与多方利益参与的平台,最后经历自身的调适而呈现出经济与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此同时,妈祖信仰在向海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扩大了其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特征。认为妈祖信仰复兴背后的历程与逻辑给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复兴研究带来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1.
清初江南分省,是清朝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大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一个研究的小高潮.出现了数种观点。回顾、总结这场讨论,给我们带来了学术启发,尤其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清承明制”的理解。即:清朝不是简单地继承了明朝制度,而是有一个明制——清承明制——清制的转变过程。中央国家机关如此,地方行政制度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宋代是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先后有乡土渔民、各地海商和地方士绅官宦等不同群体加入信仰妈祖的群体之中,并成功地进行了自下而上的等级扩散,最终妈祖信仰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官方根据实际需要对乡土化的妈祖信仰进行了标准化重构,并与民间达成了契合,实现了对国家权力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现在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绝大部分迁移自清代前中期的粤东地区。在台湾,原籍清代嘉应州地区(即今梅州)的客家人被称为"四县客",而原籍清代陆丰地区的客家人则被称为"海陆客"。"四县客"在台人数较多,势力较大,在全台各地均有分布,受到的关注较多;而"海陆客"人数较少,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的新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偏少。基于笔者在海陆丰地区较长时间田野调查所得民间文献,并结合其他正史文献材料,试图展现清代陆丰客家人迁台的基本情形,以及迁台海陆客家人对台湾的开发与建设做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诗人孔贞瑄之诗文,在后世有一定影响。然学界对其生卒年却语焉不详。特别是卒年,一直付之阙如。文章通过查考大量清代方志和其它文献资料,认为孔贞瑄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享年八十三岁。对孔氏生平事迹亦有所考订。  相似文献   

15.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宋朝,妈祖受封“女海神”,声名远播海内外。其中,它在琉球(现日本冲绳县)的传播独具独色-妈祖信仰本土化。同样素材的传说,在中国是“救父未救兄”,但传入琉球后却演变成“救兄未救父”。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社会是以尊敬长的“儒教伦理观”为基础,而琉球却是本土固有信仰-姊妹神信仰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导致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后,从信仰根源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经过两种不同信仰的冲撞与融合,最终妈祖成为姊妹神的载体,得到琉球人民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6.
清代,晋商足迹已延伸到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广西。晋商在广西经营商品,如蔗糖、茶叶;与陕西商人合作建立会馆;设立票号,控制广西金融,这对广西边疆地区经济的开发起到重要作用。实现了广西与全国各地商品的互通有无;增强了本地商人的经商意识;为广西汇兑军饷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广西金融的近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7.
鲁商和徽商皆为中国十大商帮中的典范,两大商帮的崛起存在众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传统观念的转型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地域性特征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在清代的泰州地区表现得较为明显。在这一地域性文化现象中,家族化的女性诗人群体更为其重要特征之一。全面分析泰州女性诗人群体的家族化特征,有助于对这一文化现象在清代地方文化史和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