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误读》一文,可谓惊心动魄,振聋发聩。坦白地说,我教了整整26年高中语文,这篇文章已教过多遍,但可悲的是我也一直这样误读着,误教着!从这一悲剧事件可以引发许许多多严峻的思考,但我能够说明白的,恐怕只有我对自身语文教学的反省。  相似文献   

2.
练琴     
2004年9月19日星期日晴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里弹琴,练习老师布置的曲子《七色光》。我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的,再练习新指法,唱曲子。唱过曲子就开始弹琴,因为有的地方唱得熟练,有的地方唱得不熟练,所以弹起来时快时慢,节奏不稳。妈妈说:“老师可不是这么教的,用心才能弹好。”我听了心里很惭愧,默默地想了一会儿,又开始弹第二遍,妈妈一边听一边点头,说我弹得比上一遍好多了。我非常高兴,接着我又开始弹第三遍、第四遍……越弹越起劲,越弹越流畅。妈妈笑着说:“弹得一遍比一遍好,这才像练琴的样子。”我听了开心极了。今天练琴多快乐呀!练…  相似文献   

3.
高语第二册中《说“木叶”》一存在两处纰漏。其一。材料与观点不一致。该为了论证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观点,先后引用了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  相似文献   

4.
杨春 《湖南教育》2008,(12):32-32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笔者不知读过多少遍,也教过多少遍了,每次教都有新的收获,但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那次改换标题教《祝福》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第1期刊登了张宏星老师的《&;lt;说“木叶”&;gt;的两处纰漏》。拜读之后,我不敢苟同张老师的说法。在此,我想说说管窥之见,与张老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在我办公桌上放着一封信,信中写道:“王老师,我是刚转进初一(2)班的新生,一直以来,我总认为音乐课就是老师坐在钢琴前,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唱,学生则毕恭毕敬地跟老师学,一节课下来,老师早已口干舌燥,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老实说,以前我很讨厌音乐课,可今天您上的一堂《渴望春天》,让我彻底改变了对音乐课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总想探求到《散步》最真的主题思想,故每教一遍,总要与学生们对"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揭旨语细品一遍。结果发现:每品一遍,其中"整个世界"的外延扩大一次。于是,本人对《散步》主题思想的解读经历了从"中年使命说"到"民族传统说",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有一个艺随笔单元,选录了朱光潜的《咬嚼字》、林庚的《说“木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等章。艺随笔的选人体现了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素养的指导思想。但与此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艺随笔教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我家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家里只有爸爸、妈妈和我,怎么会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呢?国庆节放假,爸爸教我学《论语》。这样,爸爸就是我的老师。学完《论语》,爸爸又叫妈妈来教我学珠算,所以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了。学完珠算后,爸爸叫我教妈妈学《论语》。我拿出《论语》书,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您来学《论语》,好吗?”妈妈笑着对我说:“好哇!”我就像模像样地教起来:“学而时习之……”妈妈在给我缝衣服,手里忙着,口里念着:“学而时习之……”念着,念着,妈妈突然问我:“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吗?”我听了,拿出另一本…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课本中的《离骚》节选,我已执教三遍了,集教后之心得,对于《离骚》一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来,求教于语文界之同仁及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正>《说"木叶"》入选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文章以"木叶"为载体,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行文思路清晰,论证逻辑严密,表现出很高超的说理艺术。本文拟就《说"木叶"》的说理艺术做以探讨分析。文章第1自然段扣题,通过引用有关"木叶"的四句诗,摆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现象———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  相似文献   

12.
《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这部分教材,我教过三遍。我体会到:要教好这部分教材,首先应让学生知道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如可组织学生到本校有关办公室参观,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用途,到附近社队调查,在确定全年的农业生产计划前后,制作了哪几种统计图表,各有什么用途;也可组织参观访问附近机关单位,看  相似文献   

13.
一天,我儿子程梁军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又蹦又跳地拿着一本书,我接过一看,是1996年第1期《现代家教》。我利用业余时间,把《现代家教》看了一遍又一遍,如鱼得水,文章的内容形象逼真。有人物,也  相似文献   

14.
刘绍棠先生的《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我已经教过三次。第一次教时,觉得它语言平淡,整篇文章就靠老师讲的一则故事支撑,嚼之无味,没什么教头。于是,我草草教完后补充了大量词藻华丽的赞美老师的诗歌和魏巍的《我的老师》。教后,自以为学生收获很多,而学生反应却一般。第二遍再教时,我驾轻就熟,重点难点的把握似乎胸有成竹,  相似文献   

15.
17岁,樱花烂漫,大人们说,多好,阳光灿烂的时期。可为什么,在我生命的旋律里曾经一遍一遍地重放着陶吉吉的《寂寞的季节》?  相似文献   

16.
何佐华 《教育文汇》2004,(11):34-35
一篇《项链》.我教了不下8遍。传统的教材,传统的教法,愈教愈感到失落,憋闷。那一条项链,在我的内心,20多年来熠熠生辉,拂拭不去。那可怜可敬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时时站在我的面前.逼视我的《项链》教学,审视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用心.  相似文献   

17.
好的漫画要看三遍,第一遍走情节,第二遍结合画面认真看,第三遍就要一格一格的琢磨了。这话是谁说的来着?想不起来了,反正好象是在某篇文章里看到的,也不知道那文章说的是什么,反正里面我就记住那么一句话。其实好漫画的定义总是要因人而异的,只有你自己觉得好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机器猫》……也就是那个什么什么《哆啦A梦》了……叫着真拗口,我想大家都看过吧?如果你很喜欢的话,那么看过几遍呢?有没有在其中看到什么秘密?我是在里面发现了很多很有趣的东西,拿来和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相似文献   

18.
《故都的秋》是经典的老课文,已经教过好多遍了。再教一遍,驾轻就熟。课文上完了,几个学生笑笑地来找我:老师,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不是孪生兄弟?我讶然:何出此言?学生笑嘻嘻地:听您讲《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觉得是孪生篇章,一模一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应该说比较好地体现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教学要求,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反映颇佳。但该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我又长高了》的内容编排似乎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我教的是两个平行班,在其中一个班教学后,我更进一步体会到“教然后知不足”。  相似文献   

20.
我是这样教《将相和》的我讲《将相和》这一课时,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单读的做法。在扫除字词障碍后,我对学生说:“你们爱听故事吗?”学生都说爱听。我说:“好,那大家就来当‘演员’吧!”同学们愣了,我接着说:“明天上课,就由同学们来讲‘将相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