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形象是复杂多面的,他性格丰满、个性突出、情感丰富细腻,而历来对荆轲的研究往往把荆轲归结到典型游侠一类,忽视了太史公笔下荆轲形象的多面性.将荆轲形象跟其他刺客形象对比,可以看出荆轲形象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用剑"、"论剑"的记载反映出荆轲是一名士人,而且其擅长的能力是智谋与言辞,其身份应该是一名谋士。荆轲的这些能力符合战国时期使者的特点,故太子丹派遣荆轲出使秦国,是为了让荆轲骗取秦王信任,为刺杀创造机会。由于荆轲并不具有足够的刺杀实力,所以我们认为真正负责刺杀秦王的人很可能不是荆轲。  相似文献   

3.
教《荆轲刺秦王》一文,在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时,大多数同学认为荆轲是一个机智勇敢、深沉刚毅、勇于牺牲的英雄人物。但在盛赞荆轲的义勇刚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之余,也常会感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似乎荆轲刺秦王失败,是因荆轲剑术“疏”所致。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扰着: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作为英雄,荆轲最主要的品质不外乎勇于献身和长于谋略。如果以此来衡量荆轲,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5.
荆轲是历史上有名的悲剧人物。荆轲踏上刺秦的不归路,可以概括为"三逼":其一、田光的"交心"把荆轲逼上只有两种选择的绝路;其二、太子的"屈尊"把荆轲逼上"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独木桥;其三、太子的"慷慨"把荆轲逼上"箭在弦,不得不发"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6.
“荆轲兄,久仰大名,今日相见,实乃三生有幸!”浑厚低沉的男中音传入我的耳膜。荆轲?莫非是语文教材《荆轲刺秦王》中的英雄荆轲?我循声望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相似文献   

7.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历史故事。荆轲行刺失败,燕国便随之灭亡了。对于荆轲这个历史人物,后人看法各有不同,宋朱熹曾说:“荆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又有人反对说:“荆轲并不是匹夫之勇,实乃是位足智多谋,机智勇敢的英雄豪杰。”  相似文献   

8.
荆轲在等谁     
吴建勋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4):64-64,70
文章针对《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的疑问,对"荆轲在等谁"的悬念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认为荆轲等的人很可能是狗屠。  相似文献   

9.
见仁见智说荆轲———《荆轲刺秦王》课堂教学节录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张德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已进入尾声———评价性阅读阶段。老师:现在来评说荆轲这个历史人物。首先,同学们可以结合教材,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等四个方面给荆轲做一个概括性评价。请大家踊跃...  相似文献   

10.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选文《荆轲刺秦王》记叙了荆轲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塑造了荆轲知恩图报、不畏强暴、扶弱救国、沉着勇敢、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千百年来,荆轲的义勇精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不过笔者认为,荆轲在选文中的语言艺术同样值得称道,尤其是荆轲能根据不同语境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用语的差异性体现得十分明显:一是体现在同样的事情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11.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成功地刻画了荆轲形象。其刻画之成功,历来为人称道,甚至连太史公司马迁之《史记》在叙及荆轲事迹时也几乎只字未改,原文照录。《荆轲刺秦王》是如何刻画荆轲形象的呢?通过写人物的语言、行动、音容笑貌来展示人物性格,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常用的手法。除此以外,《荆轲刺秦王》还注重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刻画荆轲形象。一、以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当时,战国七雄中,韩已被消灭;楚、魏、赵也名存实亡;燕、齐亦危在旦夕。“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  相似文献   

12.
唐忠 《学语文》2014,(1):21-22
太子丹因“见陵之耻”而耿耿于怀,发誓行刺秦王,一洗耻辱;荆轲则是此次刺秦行动的主角。按理说,既然太子丹与荆轲目标完全一致,就应该同心同德。但事实却如周殿芳所说的,“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恩情。相反却有些不融洽”,这就注定了荆轲与太子丹两人之间的冲突。太史公正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荆轲与太子丹的鲜活形象。荆轲与太子丹之间的冲突有三个回合。  相似文献   

13.
听过荆轲刺秦王这段故事的多数人称不畏牺牲、勇刺秦王的荆轲为英雄。荆轲真的是英雄吗?非也。战国末期,秦国部队压至燕国边境,曾被秦王羞辱的燕太子丹一心为报前仇,救国难,物色一人去刺杀秦王。荆轲“应运而生”了。他本是一个不务正业,吃喝嫖赌的浪荡公子,不客气地说就是流氓、无赖。燕太子丹投其所好,为笼络荆轲,当荆轲夸一女子的手美时,他残忍地将该女的双手砍下送给荆轲。燕太子丹是多么阴险卑鄙、多么残忍,而荆轲还拿此人当知己,作生死朋友,甘愿为其“效犬马之劳”。一个被阴险  相似文献   

14.
《荆轲刺秦王》一文绝大部分篇幅描述荆轲的刺前准备,刺前准备的描写又侧重表现荆轲的智勇、谋略,极少篇幅真正描写刺杀过程,原因在于荆轲武艺不精而有谋士风度,他的真实身份是"文士"而并非刺客。只因荆轲一诺千金做了这么一件本应由刺客来做的事而载入史册,这种身份角色的倒错使得行刺失败的荆轲位居《史记·刺客列传》之首。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六册《荆轲刺秦王》文中云:“……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共搏”荆轲者谁?王伯祥先生《史记选》1982年版注为“殿上的群臣,大家用空手来殴打荆轲”。所见译品率同,并或注“共”为“共同,一起”,不赘引。愚谓“共搏”荆轲者,唯秦王耳。而“共”,当注为“相当于‘相’,副词,兼起代词作用,这里兼代荆轲”。若共搏荆轲者包括群臣,则上文何以有群臣“尽失其度”一语?若群臣和秦王“一起”同荆轲搏斗,则秦王“还柱而走”怎能持续下去?下文何以尚有“秦王方还柱走”一语?若共搏荆轲者为“大  相似文献   

16.
潘南峰 《学语文》2009,(4):18-18
一场精心谋划、准备已久的行刺行动以荆轲的身受八处创伤被斩而终止。荆轲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完成自己短暂的一生。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荆轲是失败了。燕国是灭亡了。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远没结束,“中国第一侠客”荆轲的形象永远是鲜活的,是勇士、谋士、壮士、义士的化身。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围绕荆轲刺秦王这一经典故事,巧妙捕捉,抽丝剥茧,深入挖掘荆轲的英雄形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承载着悠久的文化积淀。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精当地剖析了荆轲的功过得失,浸润着文化思辨的色彩,给人以较深刻的启示,体现了新时代读者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8.
历史人物荆轲,以其鲜明、丰富的形象特征及其所涉及的特殊历史背景、重大历史事件得以流传千古,不断被后世文人解读与推崇,成为一个经典形象。荆轲形象能够成为经典的根本要素在于,荆轲刺秦这一悲剧行为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使荆轲形象超越时空的局限,实现了从刹那到永恒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在我国渊远流长,家喻户晓。荆轲刺秦王最后以失败告终,在这一过程中,荆轲有着自己的无奈,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太子丹因"见陵之耻"而耿耿于怀,发誓行刺秦王,一洗耻辱;荆轲则是此次刺秦行动的主角。按理说,既然太子丹与荆轲目标完全一致,就应该同心同德。但事实却如周殿芳所说的,"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恩情,相反却有些不融洽",这就注定了荆轲与太子丹两人之间的冲突。太史公正是在矛盾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