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清昌 《军事记者》2004,(12):59-59
我要退伍了。近些天来,军营里战友惜别的气氛渐渐浓了,照合影的,写留言的……不知怎的,一位特殊的“战友”使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她就是《军事记》。  相似文献   

2.
在基层单位,搞报道除了新闻干事,剩下的基本上就是战士报道员了。这些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兵记者”。他们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利用业余时间采写新闻稿件。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是一些身边的“活鱼”,朴实得像掉在坑上的灰尘;不用长篇大论,却足以让人感到真实、可亲、可信。他们不能像新闻干事那样,可到处去采访;也不能像摄影记者那样,整天手中不离相机。他们白天要进行正常的训练、操课、检验,只有等到晚上或者节假日,战友们都休息了,他才开始了“爬格子”。因为,他们是“兵记者”。爬格子辛苦不说,就怕遭到不理解。虽…  相似文献   

3.
城市晚报如何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每一个毛孔?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把城市晚报打造成社区媒体即社区报,需要培养一大批通民情、知民意、为民服务的社区记者,需要城市晚报动用自身力量完善和发展社区生态,并使晚报本身成为社区生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4.
一、重新认识采访的机会和成本。推动“走转改”归于日常的行为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已有时日。业内同仁不时也议到作为“活动”大体会有个总结成果的阶段。但是如果把“走转改”归结于记者真实的积极的采访活动。以及基于采访构成生动的写作。那么这项活动实际是不会结束的。  相似文献   

5.
正一、重新认识采访的机会和成本,推动"走转改"归于日常的行为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已有时日,业内同仁不时也议到作为"活动"大体会有个总结成果的阶段。但是如果把"走转改"归结于记者真实的积极的采访活动,以及基于采访构成生动的写作,那么这项活动实际是不会结束的。  相似文献   

6.
2007年2月26日,大连南关岭监狱操场上,站满了身着灰色囚服,神色肃穆的囚犯。这是一场特殊的宣判会。上午8时许,法院法官庄严宣布:“依给分计奖,依法减刑的奖惩条例,根据人民法院裁定:扣掉服刑人员汪洋有效考核分365分。”这一分就是一天的刑期,扣掉365分就属于加刑一年……囚犯汪洋听到对自己的宣判,深深地垂下了头,他懊悔自己不该心存侥幸,继续到高墙内行骗,更不该当初冒“无冕之王”敛财骗色,他真感到自己像万丈高楼一脚蹬空  相似文献   

7.
~~吐尔洪江“记者梦”@毛德海 @白剑飞  相似文献   

8.
“北川老乡,我们来了”5月13日,我随驻滇某集团军首批赴四川北川抗震救灾的部队来到灾区时,救灾部队打出的这一标语,让我双眼一热。  相似文献   

9.
他是一位依靠轮椅“走路”的农民。他是一位摇着轮椅走乡串村采访,伏在用木板搭成的“书桌”上写作,从而有数百篇稿件见诸报刊、电台的“农民土记”。名作家湖涌称赞他“既能走过芬芳的早晨,又能走过泥泞的黄昏”。他的名字叫陈浮。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关注就是社会的关注,急人所急,探寻从根本上救助弱势群体的方法,正是媒体的"道义"所在。记者承担的"道义"何在?我想,是担负"瞭望者"的社会责任,是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扩大影响,是传递社会的正能量。那么,不妨从我的财经记者梦说起。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2006,(3):68-68
《军事记者》2005年第12期发表叶明生的文章《成就报道的“百姓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他在边关从戎30余载,挚爱着边关的一哨一塔、一草一木。他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将边关将士的风采形象地从媒体上报道出来;他任边防部队领导10余载,先后参与指导培养了“黑河好八连”等一大批享誉全军的先进典型。他就是黑龙江省军区黑河军分区政委鲍显荣。  相似文献   

13.
她二年跟踪报道,唤醒无数爱心,救回一个花季少年的生命;她三年带头呐喊,喊出了湛江醒狮的品牌,使一支来自农村的泥腿子队伍摘下代表国内民间艺术最高水平的“山花奖”,并代表中国走上法国、澳大利亚等世界舞台,一个县成为“醒狮之乡”,一个市涌现上千支醒狮队,成千上万的农民舞动了醒狮文化……  相似文献   

14.
娃娃脸的咖啡匙,长鼻子先生书签,爱唱歌的柠檬榨汁器,能哈哈大笑的化妆盒。这些设计独特的家居用品不仅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还给承受着巨大压力的都市人带来慰藉和快乐。河南女孩赵雪,就是靠出售这些“开心商品”发了财。从产生创业灵感到拥有一个20多人的“情趣公司”,从一个普通白领到资产达百万的年轻富姐,跑完这段距离,她只花了短短两年多时间。[编按]  相似文献   

15.
《新闻实践》2008,(7):20-26
"兵能往,吾亦能往"。天崩地裂,共赴国难。浙江媒体各路记者赶赴震区前线采访报道,担当巨灾之下的责任和使命,经受艰难困苦的磨难和洗礼,激发了对事业、对人生、对理想的深邃思考。本刊上期发出开辟"抗震救灾感言墙"征稿预告后,不少从震区前线采访归来的记者陆续来稿,把大灾大难之后的大彻大悟,凝聚成为一段"百字文"的浓情感言:或感悟灾难,或感叹人生,或抒怀寄语,或自励前行。一篇篇亲历感言,情感凝练,哲理隽永。细细品来,有如当代媒体人职业责任和专业精神的座右铭,也是新闻从业者磨砺自省和奋斗历练的箴言录。  相似文献   

16.
深入的准备是做好深度报道的前提 深度报道一般主题重大,与党和国家一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这些重要的方针、政策仅靠记有限的记忆显然不行,需要我们翻阅大量的有关资料。这一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对新闻事件加深理解的过程。只有吃透了政策,记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准确地把握新闻价值,才能扩展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郭凯 《军事记者》2003,(12):16-17
近年来,“成就报道”如一道隔三岔五就要吃的“家常菜”,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如何建构成就报道的创新机制,挖掘成就性报道的“创新点”,寻找成就报道改革的突破口,使成就性报道与时俱进、常报常新,是媒体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成就性报道:媒体“新宠”为什么现在成就报道这么多,这么频繁?笔者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大好局面,为成就性报道提供了更多的新闻素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一枝独秀”,GDP每年保持着7-8%的增长率,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我业余时间总喜欢阅读这样或那样一些期刊,但我最钟情的还是《新闻与写作》这本期刊,是它帮我圆了做“编外记者”的梦。  相似文献   

19.
金钰 《记者摇篮》2006,(11):60-60
今年虽然只有22岁的我,却有近三年的报纸新闻从业经历。从我成为实习生的那天开始,作为“记者”所给我带来的感受,就像打碎了生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错综交织,让我拥有这个年龄的少有的人生阅历,也难怪同学们都说我太成熟……窝棚老人让我怀揣感恩的心回想起来,第一次的采访任务就让我印象深刻,寒冬季节住在鲁园凉亭里的那个“窝棚老人”第一次让我感到震撼。几块破旧帆布和条幅撑起的半米多高的“房子”就是那位生活窘迫的老人的家。“我在这里等人,外面太冷,能让我进去暖和暖和吗?”在得到老人的同意之后,我半蜷着身体走进了窝棚老人的“…  相似文献   

20.
林萧 《视听界》2012,(3):12-13
近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广东鼓励媒体记者暗访制假售假案例,必要时可安排警方人员进行保护。广东省打击制假售假专项行动小组组长赖天生表示,参与暗访的记者名单将提前上报宣传部及公安厅,并表彰成绩突出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