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日常的电视新闻采访活动中,许多电视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老的典型单位或典型个人,难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往往是老报道的翻版,或是~些平庸之作。为什么?这里有一个熟视无睹的问题。怎样解决?笔者通过认真学习第20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获奖作品,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如何揣摩用“孩童般的眼睛”和“聪明长者的眼光”,  相似文献   

2.
邱焰 《新闻前哨》2014,(1):84-84
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大山深处的天台寺,常常飘荡着《宗教卡农》、《渔舟唱晚》和《二泉映月》的旋律。与众不同的是,这些音乐是南寺里的僧尼们州西洋乐器——大、中、小提琴和贝司演奏的。  相似文献   

3.
4.
《中国地市报人》2012,(11):15-15
本刊讯在近期公布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篇目中,地市报13家媒体获奖,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8件,获奖作品涉及消息、通讯、专栏、连续报道、新闻摄影、副刊、网络论文7个类别。浙江《金华日报》选送的专栏“多彩QQ群,和谐新空间”、吉林《长春晚报》的连续报道《一给一付间热热的烤地瓜“交易”着暖暖的爱》、浙江中国宁波...  相似文献   

5.
杨玉辰 《军事记者》2006,(11):40-41
A文采,通常指在文学或文艺方面所显现的才华。因此,一提“文采”二字我们很快会想到荡气回肠、情感细腻的散文,想到引人入胜、刻画深刻的小说,想到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诗歌,而很少会想到面孔冷峻的论文,更不要说新闻论文了。在许多人眼里,所谓论文,不过是空泛道理和说教的代名词罢了。而读了荣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二等奖的论文《动情的新闻感人心》(载《军事记者》2005年第12期,作者:郭宝山),我对被一些人持有偏见和冷漠的论文不觉抱起不平来了。因为透过它,我强烈感受到的是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见解,是作者渊博的学识和老到的…  相似文献   

6.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被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作品深深吸引了,阅读中它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欲罢不能.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  相似文献   

7.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5月22日上的《“神医”哪儿去了?》一文,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二等奖。这是一篇杂文。由于其观点鲜明,写作思路独辟蹊径,刊发后,在受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据介绍,中宣部《新闻阅评》曾以专期专题对此文予以充分肯定,称赞这篇文章切入点虽小,却以小见大地宣扬了唯物论和我党及政府抗击非典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范列 《新闻三昧》2006,(1):106-107
2005年8月16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五届(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衙州日报社记汪加干拍摄的《视而不见》荣获摄影三等奖。这不仅是浙江省本年度唯一的摄影获奖作品,也成为衙州新闻史上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代精神的内涵以及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活动中所发挥出来作用的大小.可以透视其国民的理性程度与成熟水平,因而成为衡量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通过拜读第21届中国新闻奖报纸消息获奖作品,进行归纳整理,笔者认为,消息精品站在时代高度,写出时代特征,主要方法有三条: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人民铁道报》2005年5月3日上的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充分展现国家总理与铁路工人之间深情厚谊的佳作。文中字字句句反映了总理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作风和务实形象,如文中写的:“来,我们一起合个影。”“和大家在工地上过节,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建设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铁路,非常不容易。”“我向大家表示致敬和感谢!”总理说的这些话,读来亲切、自然、感人,让人感受到“平民总理”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爱民情怀。  相似文献   

11.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消息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一等奖作品,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8日,《火箭兵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一篇报道《满城都是兵细辨求救声——大地震后第五天北川见闻》,该文作者以简朴、准确的语言第一时间传递出来自重灾区的消息,向读者生动展现救援现场上演的感人瞬间。这篇报道在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三等奖。深刻的主题思想《满城》一文采写于地震发生后第五天,这个时间节点已经超过了救援“黄金72小时”。但是.作者依然将目光锁定在搜救行动中。在救援进展缓慢的时刻,作者讲述了救援北川县税务局职工周亚君和朱兰的曲折过程和感人细节,用具体事实褒扬了解放军官兵“不言弃、不放弃”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消息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一等奖作品,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叶程鹏 《新闻记者》2003,(10):25-25
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一文(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后,我不但失去了往日读此《上学》作品时也曾感受过的心灵上的震撼,反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寒意!为什么?请看作者在文中写道: “据《上学》的作者——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讲,他第一次看到这种‘绳桥’时就惊呆了,那感觉只有  相似文献   

15.
16.
网络专题《呵护“中国清水”》有幸获得第十四届江西新闻奖一等奖和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同时该作品还获得了2006中英媒体网络类“最佳科技作品”的殊荣,大江网因此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网络媒体,作者也因此应邀出访英国。  相似文献   

17.
第29届(2018年度)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于2019年11月1日正式公布,我的漫画作品《又一轮考核结束了》获得二等奖。这是我第二次获中国新闻奖。第一次是在2016年度,我的漫画作品《团聚过了》获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而我的另一幅作品《沉重的爱心》获2017年度中国新闻奖提名(候补)。  相似文献   

18.
雷从俊 《军事记者》2011,(11):53-53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一种感觉的词语用来表示另一种感觉,使意象更为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王学文先生的时事评论《留白的艺术》之所以产生异样的美感和启示意义,并跻身第2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之列.很大程度上由于作者在论事说理中巧妙地借助和调动了读者的“通感”,言此意彼、形象生动、举重若轻地阐述了蓝色产业“科学发展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吉林日报》2001年11月15日上的《干净干事出活》一稿,被评为三等奖。这是一篇评论员文章(作者为毕政)。“评论员文章”是报纸、杂志、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的编辑部以评论员署名,就某一问题发表意见的文章。规格低于社论,为目前我国新闻媒介常用评论形式,其所表达的基本观点和主张,虽然不能视为完全代表编辑部,但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得到编辑部同意的。评论员文章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又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它的选题  相似文献   

20.
陈全 《军事记者》2012,(2):54-55
《“分”出来的“合力”》是中国纪检监察报社2010年度“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纵深行”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中的一篇优秀作品。 这篇通讯对重庆市南川区探索推行党政“一把手”五项工作不直接分管。将财务、人事、工程项目、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等要害权力进行分解,并配套实行“一把手”末位表态、实名推荐干部等制度进行了全面深入报道,主题鲜明、构思严谨、事例翔实、标题醒目、语言清新,荣获第2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