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能力主要与知识、技能、逻辑、理智相联系。现在,研究资料已经证明,人的情感既作为内在感受由个人独享,又作为外部表现与他人分享。在处理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活动时,它表现为一种功能状态。我们把这种外化的、有外在功能体现的方式称为情感能力。  相似文献   

2.
教师与学生之间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证明.兴趣和情感是密切联系的,有情感才肯能有兴趣,学习不仅是理智的活动,更是理智与情感的交织。教学过程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3.
浅析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chavior)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同情等。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并已成为发展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比较重要的论题之一。移情(empathy)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根据分析,Feshbach & Kuchenbecker(1974)认为移情有两个认知成分和一个情感成分。认知成分是辨认和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和采取他们观点的能力。情感成分是情绪反应的能力。儿童在生命的头一、二年间最初表现出移情的迹象。有个18个月的孩子,看到另一  相似文献   

4.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心理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就是知、情和意(意志)。既然如此,那么就应有三种科学来研究它们。知,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意志,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情,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审美教育就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正确理解、评价和创造活动中对美好崇高事物判断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审美教育不仅诉诸情感,使人通过对美的感受、体验等心理活动在情感上受到感染,而且使人从理智上认识美,让美作为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在人的心灵上产生积极作用,使人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陶冶性情,充实精神世界,培养完善高尚的情操。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5.
共情(empath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Titchener于1909年提出来的。Titchener认为,人不但能够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共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心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心理学家开始从情绪和认知两方面来界定共情的含义和特征。现代心理学认为,共情是一种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和体验,也是一种既能充分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认识、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术语,共情被看成是一种治疗态度和高超的治疗方式,治疗师能够感当事人所感,关注其情绪的感受,并设身…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爱憎、褒贬、哀乐、喜怒,无不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的情感的具体表现。因而,积极培养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同步发展,不失为提高学生“情商”,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炼性,这种简约而概括的语言,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情感。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情感在诗歌…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人类心理功能、情感流动的一种表现,音乐表现的诸要素都是情感的反映形式。人类对音乐的感受,是对自身心理功能的一种自我观照,是一种情感体验。人对音乐的直感能力是人脑在进化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这也是中国传统“乐教”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共情(empath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Titchener于1909年提出来的。Titchener认为,人不但能够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共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心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心理学家开始从情绪和认知两方面来界定共情的含义和特征。现代心理学认为,共情是一种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和体验,也是一种既能充分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认识、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术语,共情被看成是一种治疗态度和高超的治疗方式,治疗师能够感当事人所感,关注其情绪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研究认为,创造既是一种综合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反映着包括个体的认识活动、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气质性格、思维品质等所有心理因素,又受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可见,要培养学员科学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必须重视培养学员的创造性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思维的源泉。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认识活动,往往是靠情感支配的。一般情况下,不是理智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因此,情感也影响着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课堂教学是在繁忙、紧张、快速中进行的,教师引导着几十个学生的思维活动,运用体态语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以此传递信息就具有特殊的意义。语言的声音是重要的信息载体,然而非语言的体态语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载体。据某些学者研究,非语言刺激在面对面的传播中至少占社会意义的65%。瞳孔的大小是一个人兴趣的标志,如果学生的眼光是暗淡、无神的,这表…  相似文献   

11.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能力等,它主要承担着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吸收等功能。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学习情感、动机、兴趣、意志等,它主要承担着对学习的启动、定向、维护等功能。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激励学习情感心理学研究证明,知识的摄取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不单是理智的活动,同时也是理智与情感交织的活动。综观人类历史发展,许多发明与发现、创造与创新都与人的情…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教育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作为一种潜在的动力机制,对人的言行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功能。我们研究班务工作中的情感互动机制,正是为了充分发挥情感的育人功能。一、情感与情感互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人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总是对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并以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体验和外部形式表现出来。情感作为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调控着人类的各种行为。在班务工作中,情感发挥着润滑剂、推…  相似文献   

13.
张冰 《中小学电教》2010,(5):139-139
<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行为既是相对的,又是互为依存的。一个学生获得了某种知识,习得了某种技能,但最终他却对所得到的这些知识与技能没有热爱之情,甚至十分厌恶,那应该是教学的失败。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着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以及认真聆听优美的歌(乐)曲时,都可受到美的熏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美育人的原则,要重视发挥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一、感受情感之美音乐既是一门听觉艺术,又是一门情感艺术。其对人们的情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如,在20世纪30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无数爱国志士走上抗日前线,他们为了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20世纪80年代,一  相似文献   

15.
冷玥 《考试周刊》2013,(8):92-93
<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所有的学习既是认知活动,又是情感活动。语言本身是表达和交流情感的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就是与使用英语的人进行情感的沟通,增进交流。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有重要影响,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乐于向他人学习,不畏惧困难从而保障英语学习的有效性是值得英语老师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教育的窗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情感不仅具有直接感受事物的作用,而且它还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转换系统。情感倾向常以某种心境的形式,加强或抑制着认识的强度和效率。它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启动、定向、维持、调节、强化的功能,它既是接受知识的能量和动力,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的转换器和催化剂,是实现知——信——行转化的必经的中介环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情感教学。那么,如何来付诸实施呢?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上的“人格”一词,作为专门的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各自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且统一的心理品质。与病态人格相对的健全人格则是指由人的理智引导的正常行为的方式,这种方式尊重生活,热爱自我和自然环境,因此超越生物本性和环境特征,人的需要、才智以及能力都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而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健全人格的类型,其中有着最广泛影响的三种是: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多年研究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  相似文献   

18.
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近代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一)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既是以美感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美的认识活动,又是对艺术、自然景物、精神文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心理学认为,态度是指人对特定对象所抱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影响着人的主观评价和行为倾向性。而情感是态度的子集,基于道德感与价值感两个维度内容,情感可以表现为爱情、亲情、友情、仇恨、厌恶等多种形式,具有复杂而又稳定的特性。情感是人生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在教育领域内,"唯理智"的倾向导致传统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教师为了提升理智训练效果,维护作为教师的话语权威,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漠视学生情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