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政法学院硕士生导师郭学旺教授撰写的《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书 ,在纪念辛亥革命 90周年之际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这是郭学旺教授继《毛泽东与中国社会的变迁》、《邓小平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之后研究“伟人与社会变迁”的又一部专著。《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书分为 10章 ,31万余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为指导 ,从动态角度观察和研究孙中山及辛亥革命对于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重大作用。作者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近年来学界对孙中山研究的成果 ,理出了…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听同备课组一位教师讲高中选修内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材说:“尽管孙中山也有种种缺点,但是,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他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该教师就从孙中山先生的“种种缺点”讲起。其中有令我感到震惊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为了把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改造成为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共和国,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苦苦探索。地方自治思想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加深对孙中山民权思想的了解,地方自治理论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新政体,具有反封建的强烈要求.欧美地方自治思想和办法,给予孙中山以极大影响.1897年,孙中山在英国《双周论坛》上,发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一文,宣布他对中国改革的政见,他在文中指出中国人民遭受“巨大的长久的苦难”,“饥荒、水患、疾病、生命和财产的毫无保障”①则是由清政府“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污”②造成的.实行地方自治人民有自选权,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下,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自不敢明目张胆,公然作恶,1903年,孙中山在《江苏》提出:“居今日之中国而欲议改革政体者,不必侈言立宪,研究自治之道为尤要也。”③1905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伟人。研究孙中山的论文、著作,也许不算少,然而,以小说的形式来塑造和刻画孙中山的光辉形象,《第一个总统》则是第一部。 《第一个总统》是一部一百二十万字的  相似文献   

5.
孙寅生 《历史学习》2007,(11):14-15
记得20多年前在大学学习时,读过一本国外学者写的孙中山与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书,书中有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可惜忘了书名),大意是:梁启超的笔制造了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后来,接触了较多的梁启超的个人传记材料,对梁启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编的《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在近代思想启蒙上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88年第5期发表了饶怀民同志的《论两湖志士在确立孙中山领袖地位中的作用》一文。该文读后,颇受启发。但我认为饶文中有两个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饶文说,秦力山“介绍过章太炎、张继等人与孙中山定交”。我认为,章太炎与孙中山定交并不是秦力山介绍的。 据《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说,1902年在日本横滨章太炎和孙中山“始定交”。但在1899年,章就认识孙,地点也是横滨。《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说,“(1899年)五月,  相似文献   

7.
1926年,鲁迅在《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中肯定了孙中山一生中的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中华民国的丰功伟绩;二是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三是完全彻底的革命风格。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孙中山的一生和他的思想作出很高的评价。1940年4月,国民党政府正式尊奉孙中山为“国父”。孙中山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始终是革命的先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在国外也被公认为世界伟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政治家中,能象孙中山那样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之中获得如此众多人士的尊敬和学习,实属罕见。但是,对孙中山一生的总体评价,并不能替代关于他的思想方面的学术研究。多年来,中外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思想进行了多领  相似文献   

8.
陈周棠教授     
陈周棠,河南省荥阳县人,生于1928年。195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长期在我校任教。1985年升任教授。先后兼任历史系副主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研究室主任;校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太平天国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太平天国研究会会长;广东史学会、方志学会、康梁研究会、孙中山研究会、孙中山基金会理事;《岭南丛书》、《珠江志》、《太平天国大辞典》编委,沿海版中学历史教材编委会主编、广东《太平天国丛书》主编。先后讲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北京)版《孙中山全集》和近代中国出版社(台北)版《国父全集》,是孙中山文集的集大成者。然而,两书仍然有一些遗漏,经笔者核对,仅1912年《申报》和《大公报》就有52篇佚文和异文。这些佚文和异文,有的反映了孙中山当时的重大政治活动,有的可以在不同角度订正两书中日期、文字的伪误。  相似文献   

10.
近日,李殿元著《新发现孙中山文稿及其研究》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系对近年在四川德阳发现的孙中山文槁的专门研究,这些文槁在《孙中山全集》尚未辑录。作者通过考证和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孙中山晚年产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思想基础及其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铸造历史丰碑———谈影片《孙中山》李泱198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生120周年纪念日,这一年,我国影坛出现了两部表现孙中山的影片:《孙中山》和《非常大总统》,以表示中国人民对这位伟大革命家的深切怀念。影片由贺梦...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在其革命生涯中,有一位曾满腔热情、不惜一切给予孙中山极大援助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南开大学俞辛淳、熊沛彪的《孙中山宋庆龄与梅屋庄吉夫妇》一书,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梅屋先生的事迹,特别是他与孙中山、宋庆龄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该书10余万字,共分12章。书前附有27张珍贵照片及梅屋先生孙女小坂主和子夫妇为该书写的序言,书尾编有“孙中山宋庆龄与梅屋庄吉夫妇关系年表”。纵观全书,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与刘成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孙中山的生平故旧中,武昌刘成禺是不应当被忽视的。据载,孙刘之间在1900年即有联系。1902年,刘氏受湖北派赴日留学,在孙领导下积极从事反清活动。1904年刘氏赴美留学后,主持旧金山《大同日报》,大力宣传革命主张与孙中山学说,并将孙介绍给旅欧湖北留学生。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初期至1916年袁世凯去世,孙刘关系从疏离走向对立。护法军兴,孙刘复合,迄1925年孙中山逝世,二人关系密切。孙中山还为刘氏的《太平天国战纪》、《洪宪纪事诗》作序。总之,研究孙中山与刘成禺的关系,对了解孙中山生平活动与中国近代史,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章对国民党《训政纲领》的实质进行了全面的剖析,虽然国民党的《训政纲领》在内容及形式上与孙中山的训政思想有相似之处,但二在根本精神上并非全然一致,它实际上是对孙中山“建国大纲”的背叛,是中国封建集权主义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正>孙中山基金会理事长汤炳权同志要我跟大家讲一讲有关孙中山研究如何深化和拓展的问题,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一、研究孙中山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国近代化思想的先导,他是辛亥革命的领袖,又是民主革命理论的创造者和中国近代化建设理论的建构者,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临时约法》的倡导者,《临时约法》的主要精神贯穿着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孙中山以《临时约法》作为思想武器、法制武器,和袁世凯的专制、复辟作斗争。此后孙中山又领导了先后6年的"护法运动"。以维护《临时约法》作为斗争形式,是孙中山革命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他生平活动中占十多年之久的历史阶段。文章从中国国情角度探讨孙中山维护《临时约法》的动机、主要过程、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孙中山最后认识到"护法"解决不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选择了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我认为是很重要的。按我个人的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大致上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优秀文化传统: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现代优秀文化传统。远在55年前,毛泽东就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我认为毛泽东在半个世纪以前的论述,对于今天我国人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完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一个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大规模建设方案,它体现了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国家贫弱状况的决心,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宏伟气魄和远大理想。《实业计划》中有许多值得研究和珍视的先进思想,它是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一份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19.
记得教《中国近现代史》中《辛亥革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写一篇题为《话说孙中山》的文章,有些学生整篇文章洋溢着爱国之情,而且表现出许多创新性思维的特点。如,由孙中山的历史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中极少数失去民族气节的社会渣滓等。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当启发学  相似文献   

20.
中村哲夫系日本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专家,国际知名学者,现为神户学院大学人文学部大学教授,著有《同盟的时代》、《移晴阁遗闻—孙中山与吴锦堂》等书。现将《移晴阁遗闻》一书第四章《孙中山与东亚同文会》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译者水平有限,讹误难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