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球互联网IPv4地址于2011年2月配完毕.基于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建设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业界广泛共识.IPv6融合并涵盖了多种先进的网络技术,成为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支撑协议.我国已将互联网变革这一机遇作为国家信息领域建设的一项发展战略,积极采用IPv6建设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随着IPv6网络的大规模建设,过渡技术成为制约IPv6网络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演进升级的必然趋势,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推动新科技产业革命和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先导性技术领域。“从去年开始,全球IPv6呈现了起飞的状态,有人预计到2020年全球IPv6用户的占比可能会超过一半。  相似文献   

3.
IPv6融合和涵盖了多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成为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支撑协议。我国已将IPv4向IPv6变革这一机遇作为国家信息领域建设的一项发展战略,积极采用IPv6建设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其中CERNET2  相似文献   

4.
李玮 《太原大学学报》2013,14(2):131-134
互联网用户数量和业务类型的激增,使得基于IPv4协议的互联网IP地址资源已接近枯竭,现有IPv4网络向下一代IPv6网络的演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循序渐进的过程,IPv4网络和IPv6网络将在一定时期内共存。针对从IPv4网络向IPv6网络演进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就双协议栈、隧道和网络地址转换一协议转换三种主流过渡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给出了各阶段过渡技术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5.
IPv6的展望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v6将使目前的互联网变成一个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的全球互联网,彻底结束拨号上网时代.专家指出,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和灵魂,所以开展IPv6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构筑全IPv6城城示范网络对于国家未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双协议栈的6to4隧道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IPv4向IPv6过渡是一个必然发展过程,如何将过渡中占主导地位的IPv4网络逐渐过渡到占主导地位的IPv6网络,这是近几年研究的重点和方向。6to4隧道技术便是一种主要的过渡技术。该文对这种隧道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这种隧道技术在使用中的优点,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IPv4向IPv6的过渡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和建设正逐步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而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安全则是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本文首先介绍了IPv6协议的基本特征和内嵌的安全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了IPv4和IPv6网络下的安全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最后介绍了国内外IPv6安全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在互联网从IPv4协议向IPv6协议升级过渡的过程中,更多的安全问题将暴露出来,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构建可信任的下一代互联网,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采用的核心协议,IPv6网络替代现行的IPv4网络势在必行。本文对比了IPv4与IPv6的优缺点,阐述了IPv4向IPv6过渡的三种主要技术,并结合我校校园网络现状,提出了向IPv6校园网过渡的具体实施步骤及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2017年全球网络技术大会(GNTC)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教授就全球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发表主题演讲,题目是《IPv6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他主要介绍了互联网和网络空间的关系,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回顾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探讨了IPv6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以及IPv6会给拓展网络空间和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吴建平院士指出,互联网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10.
IPv4地址空间几近耗竭,Internet工程任务组开发了IPv6,我国政府在IPv6研究和建设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扶持。2004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成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最大核心网和唯一的全国性学术网,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对CNGI-CERNET2项目进行了介绍,分析了IPv4到IPv6的过渡问题,并对CERNET2推广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CERNET2主干网成为我国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关键性基础设施,极大地推动了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网络》2012,(7):39-39
中国移动IPv6"三步走" 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建设峰会"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裁李正茂表示,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Pv4地址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推进向IPv6演进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需要,中国移动将在国家指导下,大力推进IPv6产业链成熟,开展试点和试商用,并逐步扩大IPv6用户和网络规模,最终完成全网IPv6过渡。  相似文献   

12.
IPv6与IPv4网络互通技术及在H3C路由器上NAT-PT网关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v6将取代IPv4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IPv6、IPv4网络将长期共存.在过渡时期的不同阶段,选择合理的过渡机制是保证IPv4、IPv6网络互通性的有效手段.首先分析和介绍了双栈协议、隧道技术和翻译器技术及各种过渡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介绍了转换网关系统.在过渡初期,转换网关NAT-PT系统作为过渡机制的一种,是解决小规模IPv6网络访问IPv4外网的一种较好的实现方案.最后,给出了H3C-MSR路由器下NAT-PT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程军 《巢湖师专学报》2012,(6):15-18,23
IPv6校园网的建设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CERNET2建设的全面展开,全国多所高校将陆续建立IPv6校园网,积极投入IPv6的试验与研究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高校的网络状况。总结提出了IPv6校园网的几种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13年4月11日,"2013全球IPv6下一代互联网高峰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IPv6落地技术,搭建了信息发布和产品展示平台,SDN(软件自定义网络)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催化剂,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中国IPv6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正朝目标大步迈进。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已完成海量IPv6地址的申请,并在2013年陆续启动了全国数十个省市的  相似文献   

15.
“要实现IPv4到IPv6顺利过渡,必须有人敢吃螃蟹,先走这一步。高校的科研力量以及用户群体性质使它有责任也有条件做IPv6试商用的先锋。”为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加快实施《下一代互联网业务试商用及设备产业化专项》的步伐,在全球互联网技术变革和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刻,抓住时机,再接再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互联网IPv4地址的枯竭,向IPv6演进已经不可逆转。加速IPv6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推动"宽带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实现互联网整体跃升,全速进入"6"时代将是我国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新一轮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网络》2013,(5):10-11
本刊讯2013全球IPv6下一代互联网高峰会议于4月11-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峰会由全球IPv6论坛、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与评测北京市工程中心和天地互连公司共同承办,以"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题,全球重量级演讲嘉宾围绕全球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热点话题,分享了IPv6产业升级、建设、商用等最新产品及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息化》2006,(8):75-75
作为信息化建设开展较早的领域,教育行业目前在网络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试验网正式宣布开通并提供服务,在未来5—10年间,中国高校校园网也将全面向IPv6协议过渡,实现在IPv4时代难以想象的复杂网络教育应用,因此IPv6特性成为了当前教育网络建设考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网IPv6升级方案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的不断发展以及CERNET2的建成为国内高校的IPv6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如何使用各种过渡技术在现有基于IPv4的校园网环境下进行IPv6的升级部署已经成为各高校校园网发展的方向.本文从IPV6升级技术方案选择、实施方案等方面对宁夏大学校园网的IPv6升级部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网络》2009,(8):46-46
近年来互联网在亚太地区蓬勃发展,而中国又是亚太区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国家。但是隐藏在繁荣背后的是IPv4地址即将耗尽的隐患,这对于中国来说更为严峻。因此,我国一直积极促进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在推动IPv6发展的努力中,产业界的支持是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